事件: 馬朝柱招軍起義
| 事件經過:
乾隆十七年(1752),馬朝柱在鄂皖等省散紮招軍,準備起義,事未成而敗露。馬朝柱是湖北羅田縣民,又名馬太朝,原為湖北蘄州人,移居江南霍山縣,與白雲庵僧人正修往來。因傢貧難以度日,設法聚銀,立志反清。經與正修商議,遂托言:朝柱十六歲時,夢見神人告訴其師父在護國寺,醒後尋至霍山縣火星堂,見廟中神像與夢中所見相同,詢知此廟原名護國寺。廟僧以朝柱非凡,指赴金山,見揚五和尚,又與夢相符。年二十,復夢神告知桐城萬山九竜洞有兵書、寶劍,往取得之而歸。他還稱西洋有幼主朱洪錦,係明朝後裔,還有大學士張錫玉,大將吳乘雲係吳三桂後代,李榮爵即李開化等,統兵三萬七千名,共同輔佐。正修將此事匯成一書,到處傳播,便有人出銀入夥。後朝柱又到羅田縣天堂寨,開山燒炭,預製銅鏡、銅笏、銅槍、旗幟等物,槍上刻“太朝軍令”,約衆遊觀。並稱西洋不日起事,興復明朝。勸衆出銀,歃血結盟,從者甚衆。又有醫生鬍濟修加入,倚為謀士,作《敬神》、《囤糧》等文,還草檄文一篇,稱西洋大都督吳乘雲所頒。乾隆十六年(1751)鼕間,馬朝柱令劉廷佑等在羅田僧塔寺、英山大坳溝等處,開店招人。將檄文、號令、表贊等到處傳揚,並製蟒袍、補褂、頂帽,托言西洋所頒賜。又秘作詔書一件印製百張,對衆開讀。乾隆十七年正月內,馬朝柱將詔書作紮散發;撰擬印文,上寫“統掌山河,普安社稷,即受天命,福祿永昌”十六字;造兵器、買硝磺,積極準備起義。一時流言四起,引起官府註意。蘄州知州李沁至鐵匠王廷賜傢起獲刀片、白布,拿獲李仁宗等人後,馬朝柱仍以“太朝軍令”印字製旗發往各地,希望“分路糾合”,同時並舉。四月初四日,馬朝柱率領妻子部衆,登上安徽英山天馬寨山頭,公開起義。官軍圍剿,兩天後,山寨失守。馬朝柱及一些骨幹人員乘亂逃走,不知所終。其母親、妻子及隨從起義者二百餘人全被捕獲,分別處死、治罪。至此,“馬朝柱假捏神符,勾結匪黨,散紮招軍,積糧製械”,以興復明朝為號召的起義活動,在清軍分路窮搜,迅速查辦下,宣告失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