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古州苗變
| 事件經過:
古州自雍正七年(1729)徵服之後,即設古州廳,以流官管轄。古州地區舊有土官名目,如長官司、副長官司、土捨等。這些土官雖在建廳之後被授予土千總、土把總、外委土捨之名,協助清政府管理苗寨,但總不能如昔日一樣耀武揚威。因此,他們一直希望恢復舊日之局面。雍正十二年(1734)七月,當地傳言“有苗王當出”,苗人皆信,遂反對流官統治。官府曾抓獲造言者“苗人老包”,後又釋放,於是一些人“糾衆滋事”。雍正帝為避免可能發生的事端,派吏部侍郎呂耀曾、大理寺卿德福,會同地方官員赴古州宣諭化導,但無效果。後又對滋事者進行鎮壓。結果引起了更大規模的叛亂。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古州、臺拱、清江等處苗民聚衆反叛,阻塞驛路,蔓延內地,官兵力不能禦,連省城貴陽亦為之戒嚴。三月,攻清江。四月,陷凱裏。閏四月,陷黃平舊州、清平、餘慶等縣。雍正帝命貴州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湖廣提督董芳為副將軍,調雲南、湖廣、廣東、廣西之兵往援進剿,要求他們“痛加剿除,務心根除,不遺後患。”又任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鄂爾泰因事變發生,上疏自責,請削伯爵。由於清軍內部將領不和,因而平亂進展遲緩,以致大兵雲集數月,曠久無功。八月,雍正帝死,乾隆帝繼位,堅持平叛,任張廣泗為七省經略,統一指揮作戰。十二月,三路大軍陸續告捷,乾隆元年(1736)正月有,收凱裏,二月,剋丹江,至八月,臺拱、施秉、凱裏、黃平,八寨等處悉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