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鄂爾泰組織丹江之役
| 事件經過:
雍正六年(1728),鄂爾泰組織了徵服黔西南“化外苗疆”的第二個重要戰役――丹江之役。丹江有兩條支流,即大丹江、小丹江,兩江匯合以後即為九股河。鄂爾泰對“化外苗疆”的形勢做了分析,認為古州、九股為其腹裏,都勻府之八寨為“生苗之門戶”,而丹江則為“生苗之關隘”。雍正六年(1728)六月在取下八寨之後,丹江則成為清軍攻取的第二個目標。丹江流域共有苗寨百十餘,丁壯數千,且形勢險要。七月二十四日,張廣泗率兵進攻,及抵枯桐隘口,受到苗民的頑強抵抗。次日,趕來援助的苗民倍增,他們以槍炮堵截官軍,然傷亡亦重。另一路官兵至囊孟隘口,亦受到苗民的阻擊。鄂爾泰當即决定增派重兵圍剿,他說:“若不全力剿除,既無以畏服投誠各寨,而九股生苗亦斷難以就撫。”遂調貴州各協、營之官兵來增援。八月下旬,各路官兵繼續到齊,合計約六千三百餘名。九月,官兵移營前進,殺傷苗人甚衆。十月攻下乜告關口,招撫數十寨。十一月十一日,張廣泗先取小丹江,仍受到千餘苗民的抵抗,經過數日激戰,官兵用大炮打死苗民多人,纔得以突破阻擊。隨即以四路圍打小丹江。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小丹江,其九股河、清江一帶苗民見勢亦多歸附。十二月初三日,張廣泗率兵攻大丹江,先有楊排等八寨來降,五日,又破桃繞等八寨。十一日,已迫七十餘寨就撫,至十八日,大小丹江諸寨悉平。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清政府於大小丹江地置丹江廳,設理苗通判掌其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