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康熙字典》成书
| 事件经过:
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字典》修成。康熙帝很早就倡导要纂修一部汉文字书。康熙四十九年(1710)三月初九日,他向南书房侍直大学士陈廷敬提出了编修汉文字书的设想:增明代所编《字汇》之阙遗,删明代所编《正字通》之繁冗。于是,成立了编书机构,张玉书、陈廷敬被任命为总阅官,凌绍雯等二十七人为纂修官,陈世倌为纂修兼校刊官。工作者们十分认真,旧的有书籍《说文》、《正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都尽量利用参考,以便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经过五年的努力,这部汉文字书终于编成。康熙帝钦定书为《字典》,意在使臣民奉为常典,以昭同文之治。由于该字典系康熙帝亲自主持编纂,所以后人通称《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三个,在辨形、注音、释义、引例等方面,都比以前的字书完备、周密、合用。它的编排体例,采用《字汇》、《正字通》两书行之有效的部首检字法,并将部首及部中字均按笔画为序,便于查阅。正如康熙帝在该书序言中所说:古今形体之辨,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康熙字典》亦存在一些缺点,由于它是多人合编,成书较为仓促,不仅体例难于划一,就是在注音、释义等方面,也有失误之处。《康熙字典》的编纂,适应了清朝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