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蒲鬆齡逝世
| 事件經過:
康熙五十四歲(1715),《聊齋志異》的作者蒲鬆齡逝世,終年七十六歲。蒲鬆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個“書香”家庭,可是祖上都未取得功名。他父親被迫棄儒經商,到他時就更加貧睏。蒲鬆齡從小熱中功名,十九歲時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振一時,以後卻屢試不第。三十一歲時,他迫於傢貧,應聘為寶應縣知縣孫蕙幕賓,整天和應酬文字打交道,心情不快,一年以後便辭幕回傢。此後主要是在縉紳先生傢設帳教學,直到七十歲纔撤帳回傢。這四十年間,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始終是個窮秀纔,直到七十一歲時,纔援例出貢。蒲鬆齡一生著作豐富,除詩、文、詞、賦、戲麯、俚麯和一些雜著外,主要的代表作是《聊齋志異》。這部書在他四十歲時已基本寫完,此後不斷有所修改和補充,凝結了他一生的心血。《聊齋志異》中部分作品是蒲鬆齡的親身見聞,也有的是承襲了過去的題材而加以創造發展,大多數則是記述當時民間和下層文人中間的故事傳說。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另一些作品,則是揭露了封建社會對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種種阻礙,表現了他們的反抗鬥爭。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敗,也是《聊齋志異》的一個重要主題。作者飽含感情地揭露了科舉制度埋沒人才的罪惡。《聊齋志異》中還有一些作品,揭露了現實政治的腐敗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熱情地歌頌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鬥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