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熊賜履在朝任職四十年
| 事件經過:
康熙四十八年(1709)八月二十八日,熊賜履病死於金陵(今南京),終年七十五歲。熊賜履,字敬修,號素九,湖廣孝昌(今湖北孝感)人。他二十四歲成進士,三十七歲升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任康熙皇帝的經筵講官,四十一歲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提倡程、朱理學,被稱為清初的“理學大臣”。熊賜履任秘書院侍讀時,曾應詔上萬言書,對民情吏、朝政得失等侃侃而論,直陳己見,因而在政治上嶄露頭角,為康熙帝所重視。在充任經筵講官期間,康熙帝虛心學習,有疑必問,努力探求治國安民之道,熊賜履則是有問必答,耐心講解,還經常結合國計民生、用人行政等問題,以問答奏對形式,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灌輸給康熙帝。熊賜履還就國傢大勢嚮康熙帝提出自己見解,認為當務之急是與民休息,務使傢給人足,安居樂業;而河工為國傢大役,潰决頻繁,長此不治,最為可慮。康熙帝對此深表贊許,平定三藩之後,立即着手治河。熊賜履還就用人行政嚮康熙帝提出:為政在人,人存政舉,從來沒有無弊之法。得其人,變化因心,自足以治;不得其人,雖有典謨官禮,也難盡善。此外,在修身明德,格物緻知、人性善惡、知行關係、經權文義等方面,熊賜履也經常和康熙帝研究討論,對康熙帝治理國傢有極大啓發。熊賜履生平酷愛藏書。他在金陵居住期間,利用金陵書籍甲天下的有利條件,竭力購求,總計得書十萬餘捲。特意築屋五間,用來藏書,名為“下學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