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声
北美枫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语
找字
生命树
文字通
智慧树
汉英
英汉
互译
时光隧道
朝代
国度
今日是何年
诗书伴读
中外诗歌
小说
历史
百科
散文
旅游
剧作
搜索
用户
密码
登陆
注册
English
简体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图片
我的地图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识
中外诗歌
小说
历史
百科
散文
旅游
剧作
北美枫
意见反馈
我们
页面帮助
帮助
事件:
觉悟社
国度:
中国
朝代:
北洋政府
事件类型: 政治
日期:
1919年
9月16日
地点:
天津
参与者:
周恩来
事件经过:
9月16日,周恩来等组织觉悟社
觉悟社,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天津青年学生的进步社团。由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中的骨干周恩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二十余名青年组织起来的革命团体,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地点在河北区宙纬路三戒里4号。
他们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团结爱国力量开展反对封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改造社会挽救祖国的革命斗争活动。现在的馆址就是当年觉悟社经常集会活动的地方。1982年修复,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立觉悟社纪念馆。
成员
在五四运动之初,天津男女学生组织是分开的。随着斗争的深入,学生运动中的骨干力量迫切感到需要打破男女界限,建立统一的组织。1919年9月16日,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20名男女进步青年组成了革命团体觉悟社。他们对外废除姓名,用抓阄的办法决定各自的代号,如周恩来为5号,
邓颖超为1号;再以代号的谐音作为化名,如赵光宸为“奈因”(为九即英文nine的谐音),马骏为“念久”(为29即廿和九的谐音)。因为20人在50个号码(从1到50)中任意抓取代号,故20人的代号是不连续的。
男成员10名,他们分别是:5号周恩来,后化名“伍豪”;9号赵光宸,后化名“奈因”;11号薛撼岳,后化名“石逸”;18号关锡斌,后化名“石霸”;19号潘世纶,后化名“石久”;20号胡维宪,后化名“念豪”;28号李振瀛,后化名“念八”;29号马骏,后化名“念久”;41号谌小岑,后化名“施以”;50号谌志笃,后化名“武陵”。 女成员10名,她们分别是:1号邓颖超,后化名“逸豪”;3号周之廉,后化名“珊”;13号郭隆真,后化名“石珊”;25号刘清扬,后化名“念吾”;26号吴瑞燕,后化名“念六”;31号李锡锦,后化名“衫逸”;34号郑季清,后化名“衫峙”;36号张若名,后化名“衫陆”;37号张嗣婧,后化名“衫弃”;43号李毅韬,后化名“峙山”。 觉悟社团结进步青年,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引导社会的先锋”和“作战的大本营”,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重要革命组织之一。觉悟社有正式社员20人,所知社友9人。目前,对觉悟社中部分成员如周恩来、邓颖超、马骏等人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其他成员的经历很多人并不清楚。对觉悟社全体成员的经历作一系统介绍,进而勾勒出20世纪初中国最早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迥异人生。
创办过程
如火如荼的爱国学生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发生着急遽的变化,一批先进青年由于共同的觉悟,共同的使命走到了一起,他们志同道合为着拯救处于危难之中的祖国而奋力拚博,历史忠实地记下了他们的光荣业绩。一九一九年九月二日,周恩来和郭隆真、张若茗、谌小岑等七人一起坐火车从北京返津。
这些凯旋的战士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经受了患难考验的战斗友谊和沸
腾
在他们心里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兴奋不已,热烈地交谈着。以前,由于封建习俗的束缚,男女学生不能在同一个团体中活动,天津的爱国学生运动分成了以南开学校、高等工业学校等男校为主的“天津学生联合会”和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主的“女界爱国同志会”两大团体。他们虽然也在斗争中彼此支持,但是由于封建观念的束缚,没有在一起联合行动过,更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形势的发展,使他们感到两大团体的联合已是势在必行。
在急驰的列车上,几位学生代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酝酿和讨论。郭隆真提出,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应当紧密合作,成为天津爱国学生运动的核心。张若茗提出将两个团体合并起来。周恩来进一步主张:学习北京的经验,从两个团体中选出一些骨干分子,组成一个比学联等更严密的团体,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并出版一种刊物,成为引导社会的先锋。
周恩来的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回到天津,周恩来就和两个组织的骨干分子进行筹备工作,他奔走于两个组织之间,和持有各种观点的同学交换意见,求同存异,统一思想。经过十多天的准备,建立一个新的团体的计划终于确定了。这个团体是一个最初由二十人组成的严密组织,定名为“觉悟社”,为了表示男女平等,男女会员各十人。他们中有周恩来、邓颖超、马骏、郭隆真、刘清扬、张若茗、李毅韬、谌志笃、谌小岑、潘世纶、李锡锦、关锡斌、李震瀛等,“觉悟社”成员中有在天安门前指挥请愿学生和反动当局进行斗争的学生领袖,有在爱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理论家、宣传家,有在与反动军警搏斗中流血负伤的中帼豪杰,实际上,觉悟社已经成为天津爱国学生运动的总指挥部。九月十六日,在草厂庵天津学联办公室召开了觉悟社成立大会,周恩来被推举为会议的主持人,并负责起草觉悟社宣言。会议决定出版一本不定期的小册子——《觉悟》,由周恩来担任主编。觉悟社作为一个崭新的团体,没有设置会长、秘书之类的职衔,组织上实行委员制,本着分工负责的精神,将内部工作分为数类,由全体社员分担。为了斗争的需要,社员的姓名对外不公开,而用抽签的办法,以号取名,用以作为通信的代号或发表文章的笔名。这便是周恩来“伍豪”(五号)、邓颖超“逸豪”(一号)笔名的由来。
周恩来与觉悟社
周恩来为觉悟社起草了《觉悟的宣言》,阐述了觉悟社的宗旨和任务,其中写道:“‘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厉害。我们中国自从去岁受欧战媾和的影响,一般稍具普通常识的人,也随着生了一种很深刻的觉悟: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人人全想向‘觉悟’方面走。”他还写道:觉悟社的目标是“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求适应于‘人’的生活——做学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业。抽象的话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周恩来提出,发扬宗旨的办法有四种:一、取公同研究的态度,发表一切主张;二、对社会一切应用生活,取评论的态度;三、介绍社外人的言论——著作同讲演;四、灌输世界新思潮。在这篇宣言的最后,周恩来充满激情地写道:“我们的决心就是齐心努力向‘觉悟’道上走,同时也盼望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向‘觉悟’道上走。努力!奋斗!一步步的‘觉悟’,一步步的‘进化’。‘觉悟’无边无止,‘进化’无穷。”〔31〕觉悟社成立后的第一个活动,是请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时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到觉悟社讲话。那是九月二十一日,觉悟社成立后的第五天,李大钊来到觉悟社,和社员们亲切交谈。周恩来详细地介绍了觉悟社的情况,李大钊对觉悟社不分男女的组合和出版刊物的做法非常赞成。他建议大家好好阅读《新青年》和《少年中国》上的进步文章,分类研究各种学术问题。
李大钊和周恩来等谈了很久,才依依惜别。
《觉悟》杂志
由周恩来主编的《觉悟》杂志于一九二○年一月二十日出版第一期。这本杂志大三十二开,一百余页,将近十万字。第一期上发表了周恩来撰写的三篇文章和五首白话诗。其中《觉悟》一文实际上是该刊的发刊词,仅六百余字,但论述精辟,言简意赅。文中写道:人在世界上同一切生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够“觉悟”,一切生物不能够“觉悟”。“觉悟”的起点,由于人能够知道自己。因着觉悟,遂能解决人生的人格、地位、趋向,向进化方面求种种适应于“人”的生活。周恩来认为,觉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进化过程,觉悟的人,必定是不满意现状,去另辟一条新道,接续不断的往前走,去求无穷的进化。
在《死人的享福》一诗中,周恩来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全文如下:
死人的享福(一九一九年十二月)
西北风呼呼响,冬天到了。
出门雇辆人力车,车夫身上穿件棉袍,我身上也穿件棉袍。
我穿着嫌冷,他穿着却嫌累赘;脱下来放在我的脚上,我感谢他爱我,他谢谢我助他便他。
共同生活?活人的劳动!死人的享福!
《觉悟》出刊后,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上海《新人》杂志评价道:“《觉悟》内讨论的问题全是长篇而有秩序,为现在各出版物中所未有”。《觉悟》第二期准备了四十余篇稿件,内容更加丰富,本拟二月二十日出版,但由于“一·二九”事件发生,周恩来被捕入狱,因而未能付印。
主要活动
除李大钊外,觉悟社还请了许多专家学者来社演讲,其中有徐谦讲《救国问题》,包世杰讲《对于新潮流的感想》,周作入讲《日本新村的精神》,钱玄同讲《研究白话文学》,刘半农讲《白话诗》等。
觉悟社还召开各种问题的讨论会,题目先后有:学生的根本觉悟,家庭改造,共同生活,工读主义等。讨论的方法有全体会,分组会;有报告,有批评,也有“忏悔”(就是自我批评)。当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在中国还没有出版,只有《新青年》等刊物登载过一些介绍文章。觉悟社的社员虽然有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处于比较幼稚的启蒙时期,很少有人像周恩来那样在日本已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邓颖超后来生动地描述到这种情况,她说:“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
一解放,就像大水奔流。那时的思想,受到长期禁铜,像小脚妇女把脚裹住,放开以后,不知怎么走路,有倒的,有歪的,也有跌跤的。那时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潮都有。”〔32〕“当时我们的思想还处于启蒙时期,就是说还不明确,不肯定,思想还在变动着,发展着。”〔33〕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就是这样在众多的新思潮中艰难地寻找科学的真理。据有人回忆,由于周恩来敏锐的思想、深邃的观察力以及出色的组织才能,使觉悟社的讨论会总是风趣盎然,引起了社员们极大的研究兴趣。
觉悟社的一系列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北京、上海等地的进步报刊称觉悟社是“天津的小明星”,“会员是天津学生界最优秀、纯洁、奋斗、觉悟的青年。……他们抱定了时时觉悟、刻刻觉悟的决心,所以取名叫觉悟社。”一九二○年一月,觉悟社发动青年学生开展反对中日直接交涉和抵制日货的斗争,周恩来、郭隆真等遭反动当局逮捕,同年七月,周恩来等人出狱。在李大钊的指导和支持下,觉悟社一部分成员于八月间赴法国勤工俭学,觉悟社的主要成员以后大部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意义
五四运动中,周恩来等人创建的觉悟社,以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战斗姿态,冲锋陷阵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急流中,它犹如一道闪电,刺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世界,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希望之光,它的光辉业绩,已载入五四运动的史册。它的战斗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青年奋勇前行,正如《觉悟社社员歌》所唱的那样:“世界潮流,汹涌澎湃,来到中华地,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大家齐努力。二十几个同志,大家携手作先驱,奋斗、牺牲是精神,推翻恶势力!”
成员介绍(按号码为序)
主要成员
1号邓颖超 邓颖超,女,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生于广西南宁。她自幼聪慧好学,9岁时插班考入直隶女师附属小学四年级。邓颖超只读完高小一年,母亲就失业了。按相关规定,高小毕业后,年满13岁才能报考女师预科,邓颖超是不具备报考条件的。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继续自己的学业,邓颖超虚报了两岁年龄,跳两级以第三名(考上预科前三名的,可以免交学费和住宿费)考入直隶女师(即河北师大的前身)预科。翌年,她升入本科,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在直隶女师,邓颖超是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评议员、讲演队长。加入觉悟社时,她是20个社员中最小的,恰巧也抓取了最小的号码,代号是1。1920年,邓颖超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直隶女师。同年8月18日,她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1922年夏,邓颖超应天津达仁女校校长马千里之聘到该校任教。1923年,邓颖超等人创办了旨在解放妇女的女星社。1923年8月25日,邓颖超又创办了旨在增加女子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女星成年妇女补习学校。1924年,邓颖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1925年7月13日,邓颖超奉党的指示南下广州,开展妇女运动,从此结束了她的教学生涯。 1934年,邓颖超带病参加长征。1939年,她出任中共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自1949年起,邓颖超先后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副主席,第四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1976年、1978年,她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3年6月当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在北京逝世。 3号周之廉 周之廉,女,1902年2月出生于河北南宫城庄村。幼时,周之廉家境贫苦,但她聪慧过人,读书刻苦,1917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直隶女师,得到官费待遇。五四运动时,周之廉为直隶女师学生总代表,携手与邓颖超等人并肩战斗。她加入觉悟社时的代号是3。 周之廉是时代青年的先觉者。她组织、参与出版刊物《觉悟》,讨论研究新思潮,积极领导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夏,觉悟社被军阀解散后,她曾三次对被捕入狱的郭隆真进行营救,但未能奏效。 周之廉终身从事教育。她从直隶女师毕业后,到磁县任小学教员,后又与邓颖超一起在天津达仁女校任教,再通过觉悟社成员谌小岑、李毅韬夫妇的关系到北平香山慈幼院任女校主任、北平五省灾童教养院教务主任,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以半工半读方式完成学业,毕业后任河北女子中学校长、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33年,她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庚子赔款留学官费生,专攻儿童教育,获硕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于1938年回国参加抗战,在重庆北碚创建北泉慈幼院并任院长。1946年,周之廉赴美国考察教育,在美国教育界任职直至1956年6月逝世。
5号周恩来
见周恩来介绍9号赵光宸 赵光宸,男,字丹文,1902年生于天津,1918年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1919年,他和周恩来等一起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任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记者。参加觉悟社时,赵光宸的代号为9。 1920年,赵光宸与周恩来等人先后赴欧勤工俭学,寻求救国真理。赵光宸先后入甘百耳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并参与组织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后脱党。回国后,他历任山东烟台市社会局局长、天津工商学院教授、河北省农垦局局长、天津市临时参议会议员、中国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委员。1948年,赵光宸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同年赴台后继续担任此职。1965年,赵光宸病逝于台湾。早年时,周恩来与赵光宸私人关系非常密切,曾多次与之用信件或明信片联系。1989年,邓颖超在西花厅会见赵光宸长女赵忠绮时对她说:“我们和你父亲关系不一般。” 11号薛撼岳 薛撼岳,男,天津市人,又名薛卓东,毕业于南开学校,参加觉悟社时代号为11。五四运动时,薛撼岳很是积极,后因开罪天津当局,遭到通缉,逃难至安徽省安庆未婚妻(娃娃亲)陈维坤家中。此时陈维坤21岁,陈父便乘此促使女儿与薛撼岳完婚。但后来薛撼岳至洛阳两湖巡阅使署做了外交顾问,最终与陈维坤分手。再后来,薛撼岳投身于军阀吴佩孚旗下,背弃了革命。以后情况不详。 13号郭隆真 郭隆真,女,回族,原名郭淑善,1894年3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1909年,15岁的郭隆真冲破旧势力的束缚,和父亲一起创办了全县唯一一所女子小学。1913年,她入直隶女师,全新的天地给了她更大的思考和活动空间,她常和邓颖超等同学一起探讨国事,一起研究妇女问题。 五四运动爆发后,郭隆真和刘清扬、邓颖超等一起筹备成立了有600多人参加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长为出色的女生运动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中虽三次身陷囹圄,但仍顽强坚持斗争。1919年9月16日,由周恩来等领导的觉悟社在天津成立,郭隆真成为了其中一员,其代号为13。1920年,郭隆真和周恩来、张若名等人一起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经周恩来等介绍,郭隆真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郭隆真与李富春、蔡畅一起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五卅运动爆发后,她奉调回国,在北京市党部工作,任妇女委员会委员。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惨遭杀害。身在北京的郭隆真处境危险,但她仍坚持斗争。为了掩护同志们转移,她不幸被捕。一年后,郭隆真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29年春,她受党组织派遣,到东北从事工人运动。1930年6月,郭隆真到山东工作,任山东省委委员,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30年11月2日,郭隆真在青岛一公园突然被捕。敌人对她施以各种酷刑,逼她说出党的组织和她的任务,要她写悔过书。郭隆真坚贞不屈,严词拒绝,连看守她的狱吏也对其大义凛然的行为产生敬佩。1931年4月5日,郭隆真在济南英勇就义。
18号关锡斌
关锡斌,男,1896年8月出生于广东廉江,后改名为管易文。1917年,关锡斌考入天津直隶师范,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他积极投身其中。他曾与马骏、郭隆真等人组织天津学生联合会,举行罢课游行,后参加赴京请愿团,遭军阀政府逮捕。出狱后,关锡斌参加觉悟社,他的代号为18。 1919年底到1925年,关锡斌先后至法、美勤工俭学,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业。1926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南开大学、岭南大学、广西柳州垦植实验所、青岛教育局、青岛华新纱厂等地边工作边宣传革命主张。全面抗战爆发后,关锡斌在中共领导下参加了以情报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活动。1939年,关锡斌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至华东军区联络部交际处负责外国友人的接待与翻译工作。 北平解放后,关锡斌调任中央统战部接待处处长,上海解放后,调任上海军管处交际处处长。1954年后,关锡斌任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1958年7月5日,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95年12月2日,关锡斌在北京逝世。 19号潘世纶 潘世纶,男,1898年2月生,字述庵、述厂,浙江杭州人,1913年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潘世纶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与周恩来为同班同学,他曾参加周恩来等发起的进步学生组织敬业乐群会。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他协助周恩来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周恩来为该报主编,潘世纶为副刊负责人。他们共同办报,上街演讲,宣传革命的政治主张。这期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1919年9月,潘世纶加入觉悟社,代号为19。 南开中学毕业后,潘世纶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攻读经济学。潘世纶赴美留学期间,与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一直保持书信往来。1923年,周恩来从巴黎致信潘世纶,并把自己在巴黎寓所前拍的照片寄给潘世纶作纪念。归国后,潘世纶曾长期从事国际金融工作,历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副经理、天津分行副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潘世纶任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经理。1958年,他从天津迁居北京,任中国银行总行顾问、监事等职。周恩来多次请潘世纶到中南海聚会,共叙同学之情。周恩来曾对潘世纶讲:“参加一点政治工作吧,帮一下我的忙。”潘世纶非常感动,深感周恩来对他的信任和友情。1983年1月,潘世纶去世。 20号胡维宪 胡维宪,男,毕业于天津南开学校,参加觉悟社时代号为20。五四运动前后,他积极参加宣传、抗议活动,其他情况不详。 25号刘清扬 刘清扬,女,回族,1894年出生于天津。1906年至1910年,她参加了天津各界人士组织的国民捐款与救国运动,毅然捐出一个金戒指。1911年辛亥革命时,刘清扬就读于直隶女师,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在天津的秘密组织――天津共和会。1919年,北京学生点燃了五四运动的革命火炬,天津学生闻风而动,立即组织起来。刘清扬和直隶女师的同学郭隆真、邓颖超等发起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当选为会长。接着,她与周恩来、马骏、郭隆真、邓颖超等创办了觉悟社,她的代号是25。1919年11月10日,刘清扬担任全国各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主席,翌年11月与张申府等一同赴法留学。1921年2月经张申府介绍,刘清扬加入旅法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共最早的女党员。在巴黎期间,刘清扬与张申府结婚,成为一对革命伴侣。 1923年冬,刘清扬回国。1924年1月1日,全国第一份主要由妇女主办的《妇女日报》在天津正式出版,刘清扬任总经理,邓颖超等为编辑。1924年6月,刘清扬随李大钊出席第三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大革命失败后,刘清扬虽然中断了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以致最终脱党,但仍为妇女运动不懈奔波。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清扬在香港、桂林等地积极参加反蒋抗日活动。1944年,刘清扬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和妇女委员会主任。 新中国后,刘清扬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和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
26号吴瑞燕
吴瑞燕,女,广东人,生于1904年,1918年考入直隶女师。1919年加入觉悟社时,她的代号是26。在觉悟社活动期间,吴瑞燕受周恩来演出的话剧《一元钱》的启示,编导了话剧《木兰从军》和《伊藤博文》,两剧公演过程中为慈善事业募集了4000多元。 吴瑞燕后来报考了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突破封建势力羁绊,成为中国第一个上台与男生同台演出的女演员。在一片“伤风败俗”的喧哗中,她又扮演《赛金花》中的赛金花形象。她的演艺和勇气皆佳,故1923年9月5日《北京晨报》刊发《吴瑞燕女士万岁》的文章,对之赞美有加。她是觉悟社中最早成名的一位。吴瑞燕的丈夫为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的同学汪泊生。夫妻二人以后创办了山东省立剧院,抗战时在重庆创办歌剧学校。吴瑞燕在重庆与周之廉过从甚密,并承担聂绀弩、周颖(觉悟社社员周之廉之妹)夫妇独女入读北泉慈幼院的监护人。抗战期间,周恩来、邓颖超多次邀请吴瑞燕夫妇把京剧院、歌剧院搬到延安,终因国民党张道藩等人的破坏,未能实现。吴瑞燕逝世于1981年。 28号李震瀛 李震瀛,男,原名李宝森,天津市人。1919年,他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加入觉悟社,代号为28。1921年,他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前往上海,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为该书记部机关刊物《劳动周刊》的编辑之一。1922年,李震瀛到郑州领导京汉铁路工人运动,担任京汉铁路总工会秘书长。 1924年,李震瀛前往大连开展工作。同年,他返回天津,在中共天津地方委员会中负责铁路工人运动。1925年,李震瀛领导五卅运动,后在上海总工会工作,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27年,他出席了八七会议。10月,他与向忠发一起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10周年纪念活动,其间他还出席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和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 1929年,李震瀛在上海中共中央组织部开办的干部训练班主讲工人运动课程。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他参加了以罗章龙为首的“反对四中全会代表团”会议,任非法的第二江苏省委书记。是年6月,李震瀛被罗章龙派往香港进行分裂党的活动,遭到广东省委的抵制后返回上海。7月,李震瀛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此后,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经过多次审讯并未暴露身份,被无罪释放。获释后,李震瀛发表声明不再参加革命活动,到天津敦庆隆绸缎庄当店员。1937年病逝于天津家中。 29号马骏 马骏,男,回族,后改名马天安,1895年生,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15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兼执行部长。同年6月,马骏代表天津学联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的成立大会并参与领导工作。回津后,他同周恩来等创办《天津学联日刊》。8月,马骏率天津学生代表团到北京和北京学生联合请愿示威,在天安门被捕,经周恩来等营救获释。9月,他参与创立觉悟社,他的代号为29。 马骏于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他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组织救国唤醒团,是东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25年五卅惨案后,马骏领导吉林人民声援五卅运动,联合各界成立吉林沪案后援会,被选为会长。同年10月,他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马骏秘密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和恢复党组织工作。同年10月,马骏在北京被捕,1928年2月英勇牺牲。 31号李锡锦 李锡锦,女,生于1892年,卒于1979年,浙江绍兴人,早年毕业于天津中西女校,参加觉悟社时代号是31。其他情况不详。
34号郑季清
郑季清,女,又名郑漱六,1897年生于江苏扬州,毕业于直隶女师。五四运动中,她曾同周恩来、邓颖超等人率领天津学生代表到北京请愿。参加觉悟社时,她的代号是34。郑季清成家以后,主要从事工商业,曾在长沙担任一纱厂厂长。1948年底,郑季清一家迁居桂林。临解放时,其夫带着养女远赴香港,她一人留在桂林。1949年10月,郑季清搬到临桂县茶洞乡花岭街她姐姐的房子居住,后因财物被盗移居褚村。 郑季清出身书香门第,广读诗、词、曲、赋,擅长书画,尤工填词。处此贫困孤独之境遇,她以吟诗填词来遣怀。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村民们伸手帮助,多方关照,同时她也得到了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和资助。后来,褚村成立初级小学,群众一致推举年过半百的郑季清为教师。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和爱戴。 1951年6月,周恩来、邓颖超从北京来信,请她到北京工作,被她婉拒。1953年春的一天,她在指导学生排练话剧时,突然中风倒地,经医生诊断为半身不遂。后送至桂林医治。病情略有好转后,她回到学校,以左手写字授课。1955年,郑季清赴桂林养病。到达桂林后,她发起成立了街道识字班,为扫盲工作作出了贡献。 1960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到桂林视察工作,在榕湖饭店会见了郑季清,并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200元相赠。周恩来回北京后不久,即派专人到桂林接郑季清去北京养病。郑季清在北京养病一年,因嫌北京天气太冷,感觉身体不适,于1962年重返桂林,不久去世。 36号张若名 张若名,女,字砚庄,1902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张若名在1916年考入直隶女师。五四运动时期,张若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参与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被推为评议部长。作为天津的正式代表,她两次去北京参加反“巴黎和会”签字请愿活动。加入觉悟社时她的代号为36。 1920年11月,张若名与周恩来、郭隆真等一起登上轮船离沪赴法。1922年,郭隆真、张若名在法国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由于张若名法语口语流畅,又是女子,便于隐蔽身份,她在少共组织内担负与法共保持秘密联系的任务。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法国共产党里昂支部决定举行追悼大会,法国政府不允许外国共产党员参加。但少共主要负责人冒险行事,坚持派张若名参加大会并发言,结果张若名险些被当局驱逐出境并一直被警方跟踪盯梢。加之因出身问题,她在党内受到审查。这两件事使她感到委屈和不满,经过激烈的思想波动,张若名决定退出少共,留在法国专心读书,并表示为党保守机密。 1927年,张若名考取里昂大学,并准备在这里攻读博士学位。1930年5月31日,张若名与在里昂大学读博士的杨堃结婚。 1931年元旦刚过,张若名、杨堃戴着“中国第一对博士夫妻”的光环回到北平。张若名被聘为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堃回到原保送他留学的河北农业大学任教。1948年春,张、杨夫妇接受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邀请,举家南迁,张若名任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她因早年退党“问题”而遭受迫害。1958年6月18日,张若名含着泪水与洗不清的“诸多罪名”投河自尽。 37号张嗣婧 张嗣婧,女,字穆仪,1901年生,河北安肃(今徐水)县人。她3岁丧父,9岁入本县女子小学读书。在小学期间,她的母亲未征得她同意便给她订下了亲事,对方是她的表哥刘赓勋。她12岁时,刘家答应接她到天津求学,并承诺供给一切费用。她来到天津后,便住在刘家,不久便考入女子师范附属小学读书。刘家待之渐薄,因她住的屋子非常潮湿,两腿患病后几乎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遂回河北老家治疗。一年后,在刘家的多次催促下,张嗣婧再次来津。 1915年秋,张嗣婧考入直隶女师,移住宿舍。几年中,她的成绩总是最优等,加之脾气好,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1916年,张嗣婧在女师读二年级时,她的未婚夫得了羊癫风,但她不敢反抗这桩包办的婚姻,只能默默地忍受。1919年,张嗣婧加入觉悟社,代号为37。1920年,张嗣婧在旧礼教的束缚下嫁给了刘赓勋。在封建家庭中,她受到了夫家的虐待。婚后半年,张嗣婧毕业后即到北京公立第七女子小学任教。她在北京仅仅住了半年,就被夫家逼回了天津。 1921年,张嗣婧生下一女,婆母重男轻女,对产后的她不闻不问。一年后,她又生下一男孩,但夫家重子轻妇,没有给她以最基本的照顾。产后11天,她即一病不起,夫家为了节省开支,在重病时才给她买了廉价的药物医治,但一切已无济于事。笃病中,她还在照顾幼子病夫。数日后,年仅21岁的一代新女性被旧的家庭制度迫害致死。
41号谌小岑
谌小岑,男,1897年2月生于湖南安化。1916年,他考入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次年入北洋大学特别班,任《北洋大学日刊》经理兼记者、天津学生联合会会计,参加觉悟社时代号为41。 1921年,谌小岑任华俄通信社翻译、上海分社中文部主任。1923年,他在天津协助邓颖超创办女星社、女星成年妇女补习学校。随后,谌小岑先后任汉口扬子机械厂化学技师、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人部指导主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监察委员、国民政府铁道部劳工科科长、浙赣铁路理事会秘书等职。其间,他为沟通国共双方高层之间接触,进行联合抗日谈判而奔走联络。1936年,谌小岑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书记长兼民众训练科科长。1942年后,他任立法院立法委员、交通部顾问、浙赣铁路理事会主任秘书。 1948年,谌小岑加入了浙江省政府委员陈惕庐组织的孙文主义革命同盟,积极主张“反蒋美、奉行三大政策”。该盟负责人陈惕庐得到浙江省主席陈仪的指示,在上海对汤恩伯部下进行策反活动,被特务侦悉。1949年3月底该盟遭到破坏,作为该盟常务理事的谌小岑被国民党当局开除党籍。 新中国成立后,谌小岑先后在国家出版总署编译局、文化部出版局从事翻译工作,1957年任国务院参事。1967年6月,他被隔离审查,关进秦城监狱。平反后,他回到国务院参事室,后被选为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1992年11月27日,谌小岑逝世。 43号李毅韬 李毅韬,女,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农村,父亲是位私塾先生。6岁时,李毅韬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三字经》、《百家姓》等书。17岁时,全家迁居天津,李毅韬遂考入直隶女师。她在班中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唯独音乐、体育成绩不好。因为她曾缠过足,从小又没高声唱过歌,所以这两门功课不及格。毕业时,她的成绩名列第二。 觉悟社成立时,李毅韬的代号是4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直隶女师的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联合天津其他女校学生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推选刘清扬为会长、李毅韬为副会长。1922年,李毅韬与觉悟社成员谌小岑成婚。1923年夫妻二人到天津与邓颖超等共同发起成立了女星社,出版《女星》旬刊,办起了女星成年妇女补习学校,李峙山担任主编和校长。1924年元旦,李毅韬又协同刘清扬、邓颖超等出版《妇女日报》,任总编辑。在办这两个刊物过程中,谌小岑都担任了事务性工作。1927年,夫妻双双加入了国民党。七七事变发生时,李毅韬正在广州养病,她抱病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7月,李毅韬病逝于广东曲江。
50号谌志笃
谌志笃,男,1896年生,号石僧,贵州织金人。他早年入贵阳私立南明中学读书,1916年考入天津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学习。在五四运动前夕,他以天津代表的身份赴北京向段祺瑞政府请愿,被选为京津学生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在5月4日天安门广场的集会请愿活动中,谌志笃砍断右手食指,以示爱国决心。加入觉悟社时的代号为50。 1920年秋,谌志笃毕业于天津工业专科学校,不久转回贵州,在贵阳南明中学当学监兼任理化教师,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创办革命刊物《黔声报》。1923年秋,谌志笃遭到贵州各派军阀的迫害,愤而出走。1925年,他被委任为重庆百货统捐局局协后,因受到四川军阀的排挤而离职回家。 20世纪30年代,谌志笃先后出任贵州省教育厅秘书,建设厅机要秘书、技正(总工程师),度量衡鉴定所所长,国货陈列馆馆长等职。抗战全面爆发后,谌志笃命爱女谌曼丽弃学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目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谌志笃隐而不仕,洁身自好,过起了乡居生活。1949年底,谌志笃配合织金的地下党组织敦促织金县长王佐与解放军代表谈判,使得织金和平解放。解放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谌志笃出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直至1975年逝世。
社友周颖
周颖,女,即觉悟社社员周之廉三妹周之芹,生于1909年,后改名周颖,为觉悟社年纪最小的社友,曾在五四运动中为被捕的郭隆真等送饭、传递消息。她于1922年考入直隶女师。1925年五卅运动时,她担任该校学生会主席,领导学生游行示威。九一八事变后,她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读书,与胡风等组织新兴文化研究会,出版油印刊物《文化之光》,宣传抗日主张。1933年,周颖被日本刑厅逮捕,她是被驱逐的爱国留学生中的唯一女性。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周颖先是参加救亡工作,后入湖北京山游击队。1940年,她任重庆北泉慈幼院保育主任。抗战胜利后,她在重庆因“劳协事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获释后来到香港参加民革筹建工作,被选为常委。1957年,周颖被错划为“右派”,平反后任民革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91年1月病逝。 社友李愚如 李愚如,女,又名李锡志,1902年生,浙江绍兴人,毕业于直隶女师。李愚如毕业后曾在河北女子第四小学(位于天津)任教。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支持并参加周恩来领导的天津学生爱国运动。在周恩来、邓颖超等的关怀、鼓励下,她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冲破舆论的阻力,毅然于1920年10月留学法国,成为我国最早到国外勤工俭学的女性之一。在赴法勤工俭学前夕,她曾到天津地方检察厅看守所探望因领导天津学联请愿斗争而被反动当局拘押的周恩来,并与之辞行。周恩来旅欧期间,李愚如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李愚如在法国先攻读法文,后习家政。1925年初回国,4月与觉悟社另一成员潘世纶结婚,此后未参加工作,直至1980年7月去世。 社友陶尚钊 陶尚钊,男,浙江绍兴人,1907年出生。1916年,陶尚钊赴天津考入南开学校,不久就结识了比他大9岁的高五班的周恩来。周恩来祖籍也是浙江绍兴,因此,两人认了同乡。在交往中,二人发现两家还是亲戚。周恩来的祖母与陶尚钊的祖母是姐妹。陶尚钊受周恩来道德学问的影响,改掉了公子少爷型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勤奋好学、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好学生。从此两人出入相随,形影不离,成了挚友。 1920年1月,陶尚钊跟随周恩来率领千余名大中专学生包围直隶省公署,要求释放不久前被捕的学生,结果二人均遭诱捕。陶尚钊出狱后不久和周恩来一起在其胞兄陶尚铭(张作霖幕僚)资助下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底的一天,和陶尚钊一起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的外出购物,有的去郊游,只留下他一个人在宿舍里煮食物吃。酒精炉放在靠窗处,由于阳光太强烈,看不清火焰,陶尚钊以为酒精已经烧完(其实酒精甚满),他将酒精倾瓶倒入炉中。由于酒精溢出炉外,溅在身上,随即烈火烧及全身,加上酒精炉突然爆炸,引起大火,当时楼内空无一人。傍晚同学们回来,见陶尚钊已被烧死,面部和前胸全部烧焦,大家见此惨状,无不失声痛哭。周恩来决定把陶尚钊埋葬在法国巴黎附近,然后将坟墓和遗物拍成照片寄给了陶尚铭。 社友黄爱 黄爱,男,原名正品,号建中,湖南常德人,1897年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黄爱读高小时因家贫而辍学,后到一家商号当学徒。1913年,黄爱在二哥资助下考入长沙湖南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后到湖南电灯公司当技工。1919年春,黄爱考入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被吸收为觉悟社的第一批社友。同年,作为天津学生代表,他曾两次赴京请愿,要求严惩镇压学生运动的军阀。第二次赴京请愿时,他被徐世昌下令逮捕关押一个多月,获释后被开除学籍。 1920年1月,经李大钊介绍,黄爱赴上海新青年杂志社工作。同年9月,黄爱回到长沙。11月21日,在毛泽东、何叔衡等支持下,他与庞人铨等一起在长沙发起组织湖南劳工会,并被选为该劳工会教育部主任兼驻劳工会干事。1921年4月,黄爱因领导发动湖南第一纱厂收回公办的罢工斗争而再次被捕,在狱中曾进行绝食斗争,后经长沙各界人士声援、营救获释。同年底,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25日,在中共湖南支部的直接指导下,他联合湖南学联组织发动了湖南工界一万多人参加的反对太平洋会议的游街大会。 1922年1月16日晚,他在领导湖南第一纱厂工人进行年终要求加薪的斗争时,与庞人铨一起被捕,17日凌晨被军阀赵恒惕杀害。临刑前,他与庞人铨同声高喊:“大流血,大成功!”二人遇难震惊全国,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称他们是“中国第一次为无产阶级而死的先烈”。周恩来曾作《生死别离》悼念诗以示纪念。1922年,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还曾决定将他们遇难日1月17日定为中国劳工运动纪念日。
其他五名社友
觉悟社还有其他五名社友,笔者除了他们的姓名外,知之者甚少。男社友两人,分别为胡嘉谟和梁乃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内有一个搞宣传工作的人与后者同名,不知是否是那个社友。女社友还有三人,其一为王贞儒,又名王卓吾;其二为郭蔚廷,为觉悟社社员郭隆真之妹;其三为韩恂华,天津人,毕业于直隶女师,是北大最早的女旁听生。
谷歌地图
Here地图
天津地图
关键词: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