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施、姚之争
| 事件经过:
康熙十七年(1678)以来,福建总督姚启圣一再力荐施琅,称他“廉勇优长,威名素著,深识水性”,甚至愿以全家百口担保,请授施琅重任福建水师提督,以便以施琅为先锋,同取台湾,相辅成功。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谕以当与福建总督、巡抚等官同心协力,以清海疆,勿负委任至意。十月,施琅到任,即疏言理当独任进征台湾,姚启圣早有亲定台湾之志,因此深感失望,也疏请“宁愿战死海上,而断不肯回厦门苟且偷生。”又从战前准备、总督职责等方面具疏驳斥施琅。康熙二十一年(1682),姚启圣患背疽日重,毫不惦念妻、子等人,惟以不得台湾为憾。同年八月,康熙帝斥责施琅,仍命施、姚同征。但是两月后,议政大臣会议、大学士明珠等人均同意施琅专征,认为两人同征,则难免彼此掣肘。同时,施、姚在进征的时机等方面也确多分歧,容易使矛盾激化。十月初六日,康熙帝决定施琅根据时机,独自往征,命姚启圣等协助施琅,催运粮饷。姚启圣夙愿既失,仍以大局为重,昼夜督修战船,带头捐赠随征官兵俸饷,并将家中的银盘杯碗、金银首饰全部捐出。官兵见此情景,相视感叹,莫不涕零,各矢用命!但是,在施琅规取台湾前后,施琅、明珠及其他大臣对姚启圣时进微词,康熙帝误听谗信,对他屡加谴责。致使姚启圣蒙不白之冤,忧愤交加,病势日危,遂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悄然辞世,终年六十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