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朱三太子案
| 事件經過:
扯起故國旗號,擁立亡皇后裔,起兵對抗朝廷,是不少野心傢在王朝鼎革之際所常用的一種手段。康熙年間發生的偽“朱三太子案”,就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典型。電視劇《康熙王朝》中衹記述了楊起隆假冒“朱三太子”謀反,而康熙年間歷史上真實的“朱三太子”案件卻有十起之多。
[編輯本段]
具體過程
楊起隆起事,是康熙年間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影響較大的一次。楊起隆,雖為無業遊民,但為人果敢,有謀略。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楊起隆藉機在京城率衆舉事,起義失敗後,楊起隆逃脫。之後,清廷多次搜捕、緝拿在逃的楊起隆,一無所獲。
康熙十六年(1677),福建永春縣人蔡寅,號“白頭賊”,自稱“朱三太子”,憑藉巫術惑衆,帶兵數萬,與臺灣的鄭經相互勾結,攻打漳州,後被海澄公黃芳世殲滅於天寶山;同年六月,河南柘城也有人自稱明“朱三太子”,率衆起事,也遭到了清廷的鎮壓。
康熙十八年(1678),陝西漢中、興安一帶有人自稱“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後被撫遠大將軍圖海擊敗逮捕。此人自稱楊起隆,經楊起隆傢人及其同夥辨認,得知此人曾是楊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藉“朱三太子”之名謀劃造反。康熙十九年 (1690),假楊起隆被押往北京處死。
楊起隆本人雖然銷聲匿跡,不知所終,但“朱三太子”的名號卻作為一種有力的號召,更為許多起事者所藉用。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擁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為“朱三太子”,聚衆太湖,密謀在康熙南巡時將其劫持,關鍵時刻由於發炮不鳴,最後雙雙被捕伏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蘇太倉州與浙江四明山幾乎同時暴動,且首領都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別重視。他一邊親自批閱奏摺,部署追捕方案;一邊派人喬裝打扮,細訪賊人老巢;並特別強調一定要立即緝捕所有涉案人員,與現獲賊犯一並審結。
對康熙來說,“朱三太子”本人並不可怕,但“朱三太子”這面大旗的感召力卻不可輕視。所以,每次爆發以“朱三太子”為名號的起義,都會讓康熙感覺猶如芒刺在背;而每次衹抓到偽“朱三太子”,卻讓康熙大失所望、寢食難安。那麽,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身在何方?
[編輯本段]
真實的朱三太子
崇禎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殤,衹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明亡後,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人流落民間,不知所終,但據後來朱慈煥被捕後交代,三個皇兄均被清廷捕殺。朱慈煥因與四哥朱慈炤同歲,所以人們習慣把他稱作“朱三太子”。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朱慈煥被迫離開宮廷,到處顛簸流離,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後來,朱慈煥改名王士元,入贅浙江余姚鬍傢,生有六兒三女,但是,他擔心被別人利用,害怕成為反清的一塊招牌,所以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長期在四明山一帶輾轉,以教書糊口。
四明山“朱三太子”案,讓朱慈煥甚感恐慌。於是,他帶着老婆孩子躲到了寧波。慈溪縣的葉氏兄弟,便攜朱慈煥的四子朱壬“欲圖為匪”,後因事機暴露作罷。後來,朱慈煥又化名何誠躲避到鎮海縣。房東張月懷藉機以“朱三太子”的名義,秘密開展反清活動,朱慈煥因此惶恐不安。
康熙四十五年間,朱慈煥先後逃往湖州長興縣和山東汶上縣避難。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朱慈煥在汶上縣被清廷抓獲,後經九卿科道會審,幾個已經投降清廷的明朝老太監辨認後也均稱“不認識”。於是,清廷判定朱慈煥為“假冒”,將其凌遲處死,幾個兒子全部被斬。
幾十年來,朱慈煥隱姓埋名、東躲西藏,並沒有真正從事過“反清復明”。但作為一種號召,“朱三太子”的名號對清政府確實構成了威脅,所以朱慈煥含冤背上了“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明史》中說朱慈煥五歲病逝,不過是給朱慈煥硬加上了一個以“朱三太子”為名蠱惑人心的罪名。
朱慈煥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應該塵埃落定了。但康熙六十年(1721)臺灣朱一貴起義,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號。可見,在清初很長一段時間內,“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一面不倒的旗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