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举荐博学鸿儒
| 事件经过:
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帝谕吏部:自古以来,凡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清朝同样崇儒重道,培养人才。遂令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及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在外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分别举荐不论已仕未仕学行兼优、文词卓越者,以便亲试录用。于是,大学士李霨等举荐原任副使道曹溶等七十七人。八月,吏部题奏,各省举荐的博学鸿儒人员,原令他们从速起程,今陕西李颙等二人,江南汪琬等九人、直隶杜越等二人、浙江应为谦、山西范高鼎、江西魏禧,均以病辞。陕西李因笃也以母老辞。于是,康熙帝再次颁旨:“该督抚作速起送来京,以副朕求贤至意。”康熙十八年三月初一日,博学鸿儒科在体仁阁考试,参试者一百四十三人,试题为“璿玑玉衡赋”和“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同日,康熙帝命吏部尚书郝惟纳等宣谕:“汝等俱有才学,原可不必考试,但考试正以显其才学,所以皇上敬重,特赐宴,为向来殿试所无,汝等需悉皇上至意。”三月二十九日,又谕吏部:取中一等彭孙遹等二十人,二等李来泰等三十人,授以职衔,俱纂修《明史》。其未中者或回任,或候补,或回籍,年老者予以职衔,以示恩荣。告病者不必补试。五月十七日,授取中邵吴远为侍读,汤斌等四人为侍讲,彭孙遹等十八人为编修,倪灿等二十七人为检讨。职衔均属翰林院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