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字道未,德國人,耶穌會傳教士,原名約翰·亞當·沙爾·封·自爾(Johann Adam Shall Von Bell)。他通曉天文歷法,譯撰了大量的西歐古典天文學論著。順治、康熙年間,掌管欽天監達二十年。順治帝病逝前夕,江南徽州府新安衛官生楊光先即以耶穌會非中國聖人之教,以及湯若望所修的《時憲歷書》封面不應當題寫“依西洋新法”五字,具呈禮部。此外,他還認為湯若望布教的目的是“暗竊正朔之權以予西洋”,禮部不予受理。此後,楊光先發表《闢邪論》,攻擊湯若望及其在華的基督教。康熙三年(1664),西方傳教士利類思、安文思寫出《天學傳概》,據理駁斥。繼而雙方展開筆戰,楊光先有《不得已》,利類思則刊出《不得已辨》。這年七月二十六日,楊光先在鰲拜等輔政大臣的支持下,再嚮禮部呈《請誅邪教疏》,指控湯若望等傳教士,以修歷法為名,窺伺朝廷秘密,內外勾結,圖謀不軌,已觸犯《大清律》中的謀叛、妖書諸條款。八月初七日,禮部開始傳訊湯若望、南懷仁、利類思、安文思等西方傳教士及欽天監監副李祖白、翰林許之漸、湯若望義子潘盡孝等有關人員。又下令各省傳教士由地方官拘禁待審。審訊達四個月,至康熙四年元月,判處湯若望等革職去銜,潘盡孝因係武職交兵部懲處,餘者則由刑部議罪。此後,湯若望等人又經過多次審訊、議决,險遭凌遲。康熙四年五月初五日,康熙帝命將李祖白等五名欽天監官員處斬,利類思、安文思、南懷仁赦出,湯若望及其他同案犯人則在押待處。不久,康熙帝的祖母(即孝莊文皇后)對輔臣如此對待湯若望深表不滿,命令立即釋放。同年八月,其餘各地集中在京的傳教士,均被驅逐出京,限期到達廣州。楊光先因此而升任欽天監監正之職,住進湯若望館所(天主教西堂)。康熙五年(1666)七月十五日,湯若望在京病逝,時年七十四歲。康熙八年(1669)八月,康熙帝為湯若望、李祖白等平冤昭雪。恢復湯若望的“通微教師”稱號、追賜其原官、歸還其教堂建堂基地、按照原品賜予祭恤費用。至於天主教,康熙帝衹準南懷仁等照常活動,嚴禁各省立堂傳教,並命嚴行曉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