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毛晉校刻《十七史》
| 事件經過:
順治十三年(1656),毛晉校刻的《十七史》成書。毛晉,字子晉,號潛在,明末清初著名的藏書傢和刻書傢。入清以後,毛晉汲古閣藏書達八萬四千册,雄踞江南。他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積極組織力量刻印《十七史》。汲古閣樓下兩廊前後住滿了刻印工匠,規模在海內刻書作坊中首屈一指。印書所用的紙,毛晉特地派人到江西定造,厚的稱作“毛邊”,薄的稱作“毛太”(這些紙名以後仍被沿用而不廢)。他在清兵南下,鄉裏遭劫及動蕩不安的形勢下,不改初衷,拖着有病之軀,率領子孫、工匠不問寒暑,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順治十三年,《十七史》終於校刻完成。後人評論說,該書之刻“功於史學偉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