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声
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事件:
黃埔軍校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國度:
中國
朝政:
北洋政府
事件類型: 軍事
日期:
1924年
五月
地點:
長洲島
參與者:
孫中山
,
蔣介石
事件經過:
5月,黃埔軍校建立,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
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輓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曾緻詞: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裏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 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涌之際,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 —— 國立廣東大學(今天的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然後其學員成為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1946年行憲之後中國國民黨名義上移交軍隊於國傢後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至今。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産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産物。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輓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幹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灌輸馬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軍校采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傢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臺灣高雄縣鳳山市,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在臺續辦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本段]校史
1923年1月國民黨一大决議建立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張太雷,瀋定一三人組成“孫逸仙博士考察團”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廣東陸軍學堂和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中正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産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舉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衹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還宣佈訓詞:“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 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 ,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 ,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貫徹始終”, 此訓詞其後成為國民黨黨歌,校歌歌麯由陳祖康譜寫, 該校歌從黃埔五期開始傳唱至今。 1927年3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校歌被明定為中華民國國歌的歌詞 ,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徵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以排斥共産黨人在校內的地位。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戰爭期間蔣中正與中國共産黨關係破裂,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决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國民革命軍攻剋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國民黨中央先决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
科學
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决定將黃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於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革命傢宋綺雲、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文學家謝冰瑩,都是武漢分校畢業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職。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武漢國民政府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决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七一五政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團長是由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同志兼任),成為後來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决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衹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蔣中正以國民政府名義,改學校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並陸續成立潮州、洛陽、湖南、湖北、江西、廣州、成都、昆明、南寧、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1927年底,在南京由蔣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國後的海軍少將張學思,歷史學家黃仁宇都是中央軍校畢業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8月日軍陷南京,其後由南京出發,經九江、武漢、四川、銅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個月間學校四易其地,學生長途跋涉,櫛風沐雨,艱苦備嘗,均能安之若素。遷校期間,因前方作戰部隊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後提前畢業,且於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兩期學生。黃埔軍校在抗日戰爭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綫參戰。抗戰勝利後,實行軍校改製,於1946年元旦後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名義上國有化隸屬陸軍
黃埔軍校校旗,何應欽於1924年設計總部,校長蔣中正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臺灣奉命訓練新軍,决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這便是通常所說的第十分校。1949年12月,蔣中正下令將臺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臺灣。當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1949年12月蔣中正及其所謂‘中華民國’政府遷居臺灣臺北市,其後1950年3月1日 蔣代表國民黨政府宣佈:“陸軍官校,為革命軍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與建軍建國的前途有莫大之關係,早就應該恢復。校長一職,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長人選未定之前,軍校的名稱不願恢復 ‧ 這次任命羅友倫同志為校長,正式恢復軍校。”同年10月,黃埔軍校以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所在的臺灣臺灣高雄縣鳳山市維武路1號以‘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名稱被重新建立,並續辦第二十四期作為黃埔軍校的繼續,學校現占地面積173公頃。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現任校長是陳良沛將軍。另外中國陸軍軍官學校是國府遷臺後二十二座在臺復校的大陸大學之一。
穀歌地圖
必應地圖
Mapabc地圖
长洲岛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