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張名振張煌言抗清
| 张名振张煌言抗清张名振张煌言抗清
事件經過:
張名振,字候服,應天府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明朝滅亡後,他仍丹心赤膽地忠於明朝。順治二年(1645)魯王監國紹興時,張名振立刻率浙江水軍歸附,被封為富平將軍。當魯王兵部尚書張國維督師錢塘江時,他背刺“赤心報國”四字,率所部參加堵截清軍南下的戰鬥,並收復了富陽、余杭等縣。順治二年,紹興失守,張名振又率舟師隨扈魯王出海,奔赴舟山。在隆武帝身邊作聯絡、調節工作的張煌言,這時也毅然投到魯王名下,並與張名振在福建長垣重建臨時政權。張煌言,字玄箸,浙江鄞縣人。明亡後,他看到國事頽廢,投筆從戎,積極投身到抗清事業中。來到舟山後,很得張名振的賞識,做了監軍,兩人在浙東和舟山一帶招集散亡人員,重組抗清部隊。順治四年四月,清鬆江提督吳勝兆倒戈反清後,張名振、張煌言應約率軍北後,攻打南京。不幸軍抵崇明時,颶風大作,舟覆人翻,一軍盡失。經此挫折後,他倆抗清意志依然未加衰退,在浙江一帶繼續抗清。六年,在清軍的猛烈進攻下,魯王無處安身,又由他倆扈隨,再次漂泊海外。十月,魯王回至舟山,張名振被進封太師,主持國政。但由於魯王政權內部爭權奪勢,爾虞我詐,加之張名振又自恃功高無比,驕橫跋扈,浙江的抗清勢力日趨衰弱,舟山於順治八年九月被清軍攻陷。張名振君臣無處安身,於這年底到廈門投靠了鄭成功。此名,張名振輔助鄭成功,在福建、浙江一帶抗擊清軍,軍威日振,又多次進軍鎮江,師泊金山,威震南京。順臺十二年底,張名振去世,遺言將其軍隊歸張煌言統領。張煌言認為,要戰勝強大的清軍,必須團结各方,因而努力與鄭成功親近,以求共同對敵。鄭成功非常器重張煌言的智謀策略和堅忍不拔的鬥爭精神,兩人團结奮鬥,並肩作戰,使清軍聞風喪膽。這在順治十六年六月的鄭成功北伐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當時,鄭成功以招討大元帥名義,請張煌言為監軍,率領十七萬水陸大軍直抵南京城下,使清廷為之震驚。接着,張煌言親率一支軍隊溯長江而上,迅速攻剋了蕪湖,並在蕪湖規劃了進軍策略,兵分四路,繼續嚮前進攻,同時傳檄四方,宣佈北伐的意義。不到半個月的功夫,就收復了徽州、寧國、太平、池州四府,廣德、和州、無為三州及當塗等二十四縣,當地人民也歡呼雀躍,簞食壺漿,紛起響應,江南、皖南地區再次燃起了抗清的烽火。但當張煌言抵達徽州時,卻聽到鄭成功兵敗南京的消息,便立即去信慰問和鼓勵,要求他不可急忙後退。然而,鄭成功由於立腳不住,倉促退出長江,返回廈門,這使張煌言在皖南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遭到了清軍全力進攻,所得城池丟失殆盡,軍隊被擊敗四散,張煌言也孤身逃到浙江天台,再也無所作為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