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曾國藩委派容閎出洋購買機器
| 事件經過:
1863年12月3日,曾國藩委派容閎出洋購買機器。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最早由封建官僚轉化為洋務派的人物。“洋務”是由“夷務”一詞轉變而來。原是泛指與西方資本主義有關的一切事務,如外交、通商、傳教以及輸入西方資本主義的武器、機器生産和科學技術等等。而洋務派則是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清朝統治階級中標榜“自強求富”興辦“洋務事業”的封建官僚集團。在中央以奕劻、文祥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瀋葆楨、張之洞等為代表。他們認為要輓救封建統治危機,要抵禦外侮,必須仿效西方資本主義的“船堅炮利”,進行“練兵製器”活動,於是出現了“洋務運動”(舊稱“同光新政”)。其內容:一、前10年,集中舉辦近代軍事工業以“求強”。二、20餘年,同時再輔以舉辦近代民用企業以“求富”。三、編練海軍與籌建海防。四、興辦培養外交、科技、軍事人才的各種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則是洋務運動的開端。內軍械所造炮、造船全用土法,産品低劣,尚處於初級的摸索階段。1863年,曾國藩在安慶曾召集了有關算學、天文、機器等百餘人,研究如何興辦洋務,還特意徵詢自幼留學美國的名士容閎的意見,問他“今日欲為中國謀最有益、最重要之事業,當從何處着手”,容閎建議先設立一座西式機器母廠,“此廠當有製造機器之機器,以立一切製造廠之基礎”。曾國藩深受啓發。自此他纔認識到首先發展機器製造工業的重要。因此,12月3日派容閎赴美購置機器,為近代軍事工業的發展創造條件。洋務運動纔真正展開。開始使用西洋機器的蘇州洋炮局、規模最大的軍用工業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等纔相繼建立。洋務派官僚舉辦的新式企業,無論是軍用或民用,由於其經營腐敗,一味依賴洋人,處處受到外國侵略者的干涉和操縱,所以既不能達到“求強”“求富”的目的,也不能鞏固封建制度。洋務運動,對中國的近代工業不無倡導作用,但粗暴地阻抑了民族資本工業的發展,對外國侵略也不無抵製之意,卻以媚外失敗而告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