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俄國作麯傢柴可夫斯基逝世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德宗光緒十九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893年   十一月6日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柴可夫斯基是俄國傑出的音樂傢,他於1840年5月出生於俄國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是礦業專傢,母親彈得一手好鋼琴,在他的心目中,媽媽等於音樂,音樂等於媽媽。童年的柴可夫斯基充滿幻想,喜好朗頌詩和作文,選的大都是聖經或愛國性題材。他5歲那年的一天,父親在傢中放歌劇《唐璜》的唱片,他的情緒隨着音樂起伏,當聽到憂傷處時竟然放聲大哭。因此,家庭教師送了他一個外號“玻璃男孩”,以後傢人總怕傷了他易碎的心。
  柴可夫斯基在青年時代先後就讀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和莫斯科音樂學院。他早期寫過一部民族味十足的歌劇,名叫《長宮》。公演的那天,他親自擔任指揮。但有趣的是,人們說演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樂隊根本沒有看他指揮,大傢非常熟悉樂譜,不用指揮也行。
  1871年,柴可夫斯基舉行了首次個人音樂會,邀請到各界名流出席,也包括作傢屠格涅夫。屠格涅夫起初不想來,他一嚮討厭作麯傢,認為20年後誰也記不起這些人的作品。由於柴可夫斯基的好朋友著名音樂傢魯賓斯坦的再三勸說,屠格涅夫纔來了,為了擺架子,故意遲到了一會兒,所以沒有聽到弦樂四重奏《如歌的行板》那一段,但柴可夫斯基的其它作品,給他留下良好的印象。《如歌的行板》取材於民謠,旋律極優美,6年後,當托爾斯泰聽時,感動地流下了熱淚。19世紀是書信文學相當興盛的時代,柴可夫斯基是個習慣於寫信的人,一生寫了6000多封信。他的第一封信是8歲時寫的,最後一封是逝世前一個月寫的,僅給自己的弟弟就寫了1000多封信,無話不談,涉及自己的理想、興趣、煩惱、希望等等。
  柴可夫斯基與梅剋夫人的友誼,是音樂史上一段動人的故事。梅剋夫人是一位有錢的寡婦,作為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知音”,從1877年起每年給他提供6千盧布的資助,讓他專心從事創作。從此兩人書信往來13年之久。他們通過書信,抒發各自的情感,互為精神支柱,他的《第四交響麯》就是獻給梅剋夫人的。
  柴可夫斯基一生創作了6部交響麯,9部歌劇和數部芭蕾舞麯等大量傳世之作,他的作品數量多,形式多樣,在西方音樂史上是罕見的。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至今仍享有極高的聲譽。他的古麯芭蕾舞麯《天鵝湖》、《鬍桃夾子》等尤其膾炙人口,歷演不衰。
  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第六交響麯《悲愴交響麯》,這是一部自傳性的悲劇作品,也是他為自己寫下的輓歌。在他第一次指揮演出該麯後的第8天,即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與世長辭了。
  為了紀念這位俄國最偉大的音樂大師,世界各國經常舉辦一些紀念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曾將1990年定為“紀念柴可夫斯基年”。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