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法國啓蒙運動的倡導人伏爾泰誕辰
| 法国启蒙运动的倡导人伏尔泰诞辰
事件經過:
伏爾泰
伏爾泰,18世紀法國啓蒙運動的倡導人,他在文學、史學、哲學、自然科學和政治等方面寫了大量著作,近百捲之多。法國啓蒙運動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羅、盧梭、孔狄亞剋、布封等人,無不是他的後輩,對他推崇備至,公認他是他們的導師。
伏爾泰原名佛蘭蘇阿——瑪科·阿魯埃,伏爾泰是他的筆名。1694年11月21日,他出生在一個殷實的資産者家庭。伏爾泰中學畢業後,父親曾送他進了法科學校,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一個法官。但是,伏爾泰希望做個詩人,為悍衛真理而“面臨一切,對抗一切”。因此,他很少上學聽課,卻經常寫一些諷刺即景詩。他擅長於以機智的諷刺來抨擊社會醜惡。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攻擊宮廷的淫亂生活而被捕入獄。出獄不久,由於他的諷刺攝政王的劇本《歐第伯》在巴黎上演,而使他在文學界大露頭角。1726年,由於一個貴族的陷害,他被逐出了法國,流亡到英國。當時,英國已完成了資産階級革命,他十分贊賞英國資産階級民主制度。1729年,伏爾泰回到巴黎,寫作了歌頌民主共和製的歷史劇《布魯杜斯》,鼓吹資産階級革命。同時,他開始投資商業,並積纍了一筆不小的財富。1734年,在盧昂出版了他的《英國通訊集》,用書信方式介紹了英國的政治、宗教、科學和哲學,並對法國的宗教教派鬥爭進行了抨擊。書一出版就被法院判為禁書,當衆焚毀,伏爾泰被迫流亡在外,後來定居在他情婦夏德萊夫人傢中。這是邊境地方的一座幽靜城堡,伏爾泰在這裏住了14年(1734—1749年),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文學、史學、哲學和科學著作。
就在這時候,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為沽名釣譽,寫信給伏爾泰表示對他的崇拜,他們之間建立了通訊聯繫。1749年,夏德萊夫人逝世,伏爾泰應腓特烈(當時已為國王)邀請到普魯士,但不久兩人關係破裂。痛苦的經驗使他對所有君主失去信心,决心不再和任何君主來往,用他積蓄的財富在法國和瑞士的邊境地區買下了一塊不大的地産定居了下來。在這裏,他一面從事創作,寫下了《老實人》、《天真漢》等不朽名著;一面和法國啓蒙運動人員保持聯繫,支持他們的工作,同時還用他在社會上的崇高威望,為受教會迫害的人仗義伸冤,一直到1778年5月30日逝世。
伏爾泰死後,仍然受到教會的迫害,以致他的遺體不得不秘密地運到香檳省。安放在一個小禮拜堂內。直到1791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把他的遺體運到首都,在他的柩車上寫着:“他教導我們走嚮自由”。他的骨灰從此長眠在巴黎先賢祠中,永遠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憑吊和瞻仰。
伏爾泰故居
伏爾泰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