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譚嗣同著成《仁書》
| 事件經過:
光緒二十三年(1897),譚嗣同著成《仁學》一書。《仁學》是譚嗣同在哲學思想上的代表作,反映了他在由舊學轉變為新學過程中新舊思想之復雜和矛盾的交織。首先,表現在哲學的世界觀上,他有繼承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傳統的一面。其次在認識論方面,他既承認認識來源於客觀實體,感官接觸是人們認識的出發點;但又懷疑一般感性認識的可靠而誇大感性認識的相對性,於是由相對主義的懷疑走嚮了神秘主義的“頓悟”論。第三,在譚嗣同自相矛盾的思想體係中,既包含“日新”說的辯證法思想,還含有形而上學循環論的成分。此外,譚嗣同還動用“日新”說以論證社會法製也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隨着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他明確提出“漢唐無今日之道,今日無他年之道”,為變法維新運動提供理論根據。譚嗣同《仁學》中的思想矛看。既說明他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又反映了他作為當時先進知識分子在思想上的局限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