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山艦事件

國度: 中國  

朝政: 北洋政府

事件類型: 政治

日期: 1926年   三月20日

地點: 廣州

參與者: 蔣介石, 李之竜, 鄧演達

事件經過:

  廣州發生“中山艦事件”
  1926年3月20日,開始執行反共政策的蔣介石,設計將中山艦調出廣州,隨後又以該艦未接命令擅自移動為名誣其陰謀暴動,隨即下令逮捕該艦長、中共黨員李之竜,並展開一係列的清共行動。史稱此為“中山艦事件”。
  中山艦可以說是中國最為出名的軍艦之一,有“濃縮的中國現代史”之喻。它原名「永豐艦」,是清政府在1910年以68萬銀元嚮日本三菱造船廠訂製的鋼木結構炮艦。戰艦於1913年建成,艦長65.837米,寬8.8米,型深4.5米,設主副炮8門,最快航速每小時25公裏。
  武備平常的中山艦卻與諸多歷史事件有關聯。1922年,軍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炮擊總統府,圖謀加害「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孫中山在深夜突圍後即登上「永豐艦」指揮平叛,歷時55天,使此艦成了他的流動總部。1924年11月,孫中山最後一次搭乘「永豐艦」,轉赴北京共商國事,次年3月在京病逝。孫中山逝世後,3月30日廣州國民政府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並於4月13日舉行更名儀式。一年後,中山艦又因蔣介石製造的「中山艦事件」而再度聞名天下。
  1926年3月18日晚,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指使親信,以軍校駐省辦事處的名義,到中山艦艦長(代理海軍局局長)李之竜傢中傳達命令,聲稱奉校長命令,要海軍局速派得力兵艦二艘開赴黃埔。其實,這是蔣介石精心設計的第一步,即製造假命令將把中山艦調出廣州,以便為其羅織罪名埋下伏綫。
  李之竜接令後,隨即通知中山、寶璧兩艦於3月19日晨開往黃埔,嚮軍校教育長鄧演達請示任務。鄧卻回答:不知道有什任務(鄧反對蔣介石獨裁,是國民黨中比較堅定的左派。李之竜接到的命令是以鄧的「電話」為名為轉達的,此實為蔣等人玩的一箭雙雕之計)。因此,中山艦等當天下午返回廣州。
  這時,蔣介石和屬於右派的孫文主義學會分子開始放出謠言,稱“共産黨要暴動”、“李之竜要造反”和“共産派謀倒蔣、翻國民政府,建立工農政府”等。同時,蔣介石開始大舉逮捕共産黨人。3月19日深夜, 蔣秘令逮捕李之竜、解除中山艦武裝,派兵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以及蘇聯顧問和共産黨人的住宅以及全市共産黨機關,還扣押了軍內國民黨左派黨代表和政治工作人員40多人,嚴密監視鄧演達。當廣州市內一切佈置妥當後,蔣介石電令駐紮潮汕的第一軍,將全軍黨代表撤銷並驅逐,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全體共産黨員退出該軍。
  蔣介石等人製造「中山艦事件」,目的是奪取在粵海軍實力,清除軍隊中的共産黨力量。此舉背叛了孫中山製定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是國民黨右派勢力分裂國共合作、企圖奪權的信號。
  歷經磨難的中山艦則在抗日戰爭中的1938年,於長江武漢附近江面被日軍擊沉。59年後即1997年,這艘名艦被打撈出水。
  2008年5月15日,一代名艦中山艦在武昌下水,計劃5月底回歸其殉難地湖北武漢金口,落戶武漢市為其量身打造的中山艦博物館。修復後的中山艦不能自航,但已恢復自浮能力,艦體在水上基本能保持平衡,將藉助大型漂浮設備“航行”。
   广州地图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