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清政府設立防軍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穆宗同治四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865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同治四年(1865),清政府改變其歷來奉行的“事終勇撤”政策,部分保留了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發展起來的湘、淮勇營,以之作為沿海各省的主要駐防部隊,號稱“防軍”。先是,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全國以湘、淮軍為主的各路勇營達數十萬人。靠練湘、淮起傢的一些地方督撫不願將勇營全行裁遣,紛紛要求清政府改變以往僅以緑營、八旗為經製部隊的舊製,選留勇營勁旅,每省多者萬餘,少者數千,屯駐要衝,以補緑營、八旗兵之不足。清政府在國傢內憂外患,八旗、緑營疲弱無力的情況下,被迫同意了他們的要求,創立防軍制度。以後,各省防軍範圍逐漸擴大,凡緑營之外招募的兵勇一律稱其為防軍。防軍的營製餉章大體仍依曾國藩所創湘軍制度推行,但湘軍的長夫之製及士卒募選之法則多被防軍取消。防軍無全國統一編製,各省規模時有變化,據光緒二十四年(1898)統計,全國計有防軍二十七萬一千二百一十二名。其操練分為隊列、技能和技術操練。既效法湘軍勇營操法,又註意學習西方近代陸軍操法,聘請外國教官進行訓練。在戰術操練中,既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陣法,又藉鑒了近代西方的散兵戰法。但因防軍沿用湘軍以營為最高建製單位的習慣,營以上無固定編製,使其戰術操練局限於一營數百人範圍之內,缺乏大規模協調作戰能力。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防軍一直是清朝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在防軍中又以淮係勢力最大,裝備最為精良。因而造成淮係首領李鴻章二十多年中一直在清政府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