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破壞聖像運動”

國度: 中國  

朝政: 明代

國君紀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五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566年   八月11日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破壞聖像運動”是由尼德蘭手工業者、平民和農民發動的反對天主教會和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人民運動,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尼德蘭資産階級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尼德蘭”意為低地,所包括的區域相當於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部分地方。16世紀初,這裏處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西班牙統治者和天主教會對尼德蘭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於1550年頒布“血腥詔令”,對不滿西班牙統治的人,男的殺頭,女的活埋,甚至處以火刑。查理一世退位後,其子腓力二世繼位,更加殘酷地鎮壓尼德蘭人民。他任命其姐瑪格麗特為尼德蘭總督,重申執行“血腥詔令”。據估計,從詔令頒發到1566年的五年時間,被殺害和驅逐的人竟達5萬多人。
  西班牙的殘暴統治,引起尼德蘭各階層人民的強烈不滿,終於爆發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起義。1566年8月11日,弗蘭德爾一些城市首先發動、起義的鋒芒一開始指嚮教會,他們手持木棒、鐵錘,衝進教堂寺院,把所謂聖像聖骨之類騙人的“聖物”全部搗毀。起義發展迅速,很快波及到尼德蘭17個省中的12個省。短期內,教堂和寺院被搗毀5500餘所。所以,歷史上稱之為“破壞聖像運動”。其實,他們並不限於破壞天主教堂,還打開監獄釋放被囚禁的新教徒。在許多農村,有些農民燒毀田契,還建立武裝和奪取政權。
  尼德蘭的革命運動嚇壞了西班牙反動當局,他們采取兩面手段,一面發表宣言,佯裝答應群衆的要求,停止迫害新教徒;一面拉攏起義隊伍中的貴族和資産階級,分化瓦解革命隊伍。由於貴族和資産階級的動搖和叛變,起義又被西班牙反動派鎮壓下去,起義者被殺害8000多人。但是,這次起義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不久,那些沒有被捕的起義者組織起遊擊隊,在海上和密林中襲擊西班牙反動統治者,最後終於推翻了西班牙反動統治,迎來了荷蘭的獨立。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