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總稅務司設立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文宗鹹豐九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859年十二月

終結時間: 1859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鹹豐九年(1859),兩江總督何桂清任命英國人李泰國為總稅務司,“協助”管理中國海關事務。先是,鹹豐三年(1853),英、法、美三國乘上海小刀會起義之機,奪取了上海海關行政權。鹹豐八年,外國侵略者抓住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中“各口劃一加辦理”的含混規定,硬要將半殖民地化的上海海關制度推行到其他各口岸,由外國人“幫辦”各口岸稅務。腐敗的清政府事實上接受了一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的無理要求,於次年以曾任英國駐上海領事館職員的李泰國為總稅務司,並授權他“選募”其他各口所用的外國人,從此確立了英國人在中國海關的統治地位。鹹豐十年(1860)十二月,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式任命李泰國為中國總稅務司。同治二年(1863),李泰國離職,改由另一英國人赫德繼任。同治四年在北京正式設立總稅務司署,由赫德常駐北京統轄全國各海關。與此同時,中國沿海各商埠和長江沿綫各口岸三十餘處也先後實行了由外國稅務司控製的海關制度。從此,中國海關大權完全落入外國侵略者手中。名義上,清政府在各通商口岸委派海關監督一名為該地通商事務最高行政長官,稅務司衹是海關監督助理,總稅務司歸總理衙門領導,但由於總稅務司掌握了募選各口稅務司的人事大權,副稅務司、幫辦等高級職員也均由外國人擔任,故實際上總稅務司及各口稅務司已成為凌駕於清政府及各口海關監督之上、控製清王朝財政命脈、進而操縱清朝政府的外國侵略機構。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