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曾國藩回籍守製
| 事件經過:
鹹豐七年(1857)春,曾國藩因父喪回籍守製,一度被剝奪軍權。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過程中,以鹹豐帝為首的滿洲貴族和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地主之間,目標雖然一致,但在權力分配上,卻一直存在着明爭暗鬥。鹹豐帝既要依靠曾國藩及其湘軍來鎮壓太平天國,又不願給曾國藩以更多的軍政實權。因此,他一面命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主力在長江中洲一帶鏖戰,同時又堅持用由滿洲親貴控製的江南、江北大營來圍困天京,以期達到曾國藩及湘軍出力,江南、江北大營收功的目的。對此,曾國藩頗為不滿。鹹豐七年春,曾國藩以父喪為名,上了一個《瀝陳辦事艱難仍懇終製折》,訴說其“報國”、“事君”之誠,無奈衹是個“在籍侍郎”,沒有兵權、財權和“文武黜陟之權”,所以“辦事艱難”。原想藉此要挾進行,索取實權,不料鹹豐帝竟然降旨將其兵部侍郎開缺,準其“回籍守製”,連湘軍的統帥權也一並奪雲。曾國藩追悔莫及,衹得又上折表示“軍務未定",“自到籍以來,日夕惶悚不安”。鹹豐帝置之不理,將曾國藩閑置了一年多。後因戰局惡化,湘軍將領不服調遣,纔不得不再次起用曾國藩,但仍然未把曾所希望得到的“事權”給他。直到鹹豐十年以後,江南、江北大營徹底瓦解,清廷不得不將鎮壓太平天國、輓救清朝統治的希望完全放到曾國藩等漢族地主身上,纔被迫讓步,實授曾國藩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巡撫、提督以下悉歸節制。從此,曾國藩集軍、政、財權於一身,成為清軍鎮壓太平天國的最高統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