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洪秀全密詔殺楊秀清
| 事件經過:
鹹豐六年(1856)八月初四日,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奉洪秀全密詔殺死東王楊秀清,引起“天京事變”。自建都天京以後,楊秀清居功自傲,專橫跋扈,上逼天王洪秀全,欲取而代之,曾假托天父下凡,藉細小事故竟要杖責洪秀全,使洪、楊矛盾逐漸激化;下壓首義有功將領,如呼奴使婢,杖責燕王秦日綱、興國侯陳承熔、衛國侯黃玉昆等,引起部分將領對他不滿。鹹豐六年夏,太平軍擊潰清軍圍困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楊秀清以為這是擴大個人權位的好機會,同時也為試探洪秀全對自己的態度,為最終奪取太平天國最高領導權作準備,乃於當年七月公然逼洪秀全親到東王府封其為萬歲。洪秀全佯為應允,暗中卻密詔韋昌輝、石達開速回天京“勤王”。韋昌輝接到密詔以後,立即率領心腹武裝三千於八月初三日深夜從江西趕回天京。他與秦日綱一起,派心腹武士迅速占領城內要塞,然後對東王府發動突然襲擊。楊秀清措手不及,於初四日凌晨被韋昌輝所殺。為防止楊秀清親信部下為其復仇,韋昌輝定下一計,要盡捕東王餘黨置之死地。初四上午,天王洪秀全下詔,譴責韋、秦二人殺人太多,“令受鞭刑四百”,東王逆謀自天泄露,其餘黨一概不問。次日,韋、秦二人在天王府前偽裝受刑。楊秀清部下五千餘人不知有詐,前來觀刑,不料竟遭突然襲擊,解除武裝後全部被害。隨後,韋昌輝等又對不甘束手就戮的楊秀清部下進行殘酷鎮壓。總計前後約兩萬餘人慘遭殺害,屍首被拋入江中,由西水關流出至下關江口者不計其數。被殺之人多為太平軍骨幹,使革命事業蒙受重大損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