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捻軍起義爆發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文宗鹹豐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851年十月

終結時間: 1851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鹹豐元年至四年(1851-1854),河南、安徽等地捻軍紛紛舉行起義,並逐漸匯合在一起,號稱“捻軍”,成為太平天國以外另一支強大的反清力量。捻軍,最初稱捻黨、捻子。起源於清初,本為淮河兩岸貧苦人民反抗封建壓迫的秘密團體,以後逐漸擴大到山東、河南、蘇北等地。成員包括農民、手工業者、????販、漁販、遊民、裁撤兵勇和下層知識分子。早期主要以抗糧、抗差、吃大戶、劫富濟貧等為主要活動,一般數十人至數百人為一股,謂之一捻、出則為捻,居則為民,互不統屬,也無統一綱領、旗幟,各部首領皆稱為“捻頭”、“趟主”等。太平天國興起後,各地逐漸掀起反清起義高潮。河南、安徽等地捻黨群起響應。鹹豐元年,南陽捻黨喬建德聚衆兩千在角子山起義;李大、李二聚衆千餘在南召起義;鳳陽、潁州等地捻黨也紛紛起事。鹹豐二年初,安徽毫州和????販子張樂行及龔得樹等著名捻頭,在安徽蒙州雉河集聚衆萬餘發動反清起義,一度攻占河南永城,遂開始有“捻軍”之稱。十月,永城馮金標、毫州朱洪占、宿州李殿元等十八人分別結捻起義,擁立張樂行為總首領,在蒙城、毫州一帶從事反清鬥爭。鹹豐三年四月太平軍北伐,進一步推動了各地捻軍起義的發展。五月夏邑王冠山起義,六月阜陽李士林、固始劉吉元、霍丘與固始邊界的李昭壽、薛之元等分別起義,九月蒙城、毫州一帶五十八捻聯合,以武大僧、馬和尚、陸鳳、汪邦位為首領,號稱“四大天王”,積極開展反清活動。鹹豐四年二月,北伐援軍由皖北入豫,蘇天福率衆起義至永城,當地捻黨四千餘人起義響應;雉河集、義門集地區白蓮教兼捻軍首領張捷三聚衆萬人起義,自稱“太平順天王”,樹“太平天國金田正將軍”旗號。各地捻軍起義的爆發,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有力地支援了太平軍的北伐。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