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法國啓蒙運動的先驅伏爾泰逝世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778年   五月30日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在法國波瀾壯闊的啓蒙運動中,一位思想傢為了避免封建專製勢力的迫害,曾先後以一百多個筆名發表反封建作品,其中,“伏爾泰”是人們最熟悉的一個筆名。
  伏爾泰本名是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1694年出生於巴黎一個法院公證人家庭。他天資聰慧,從小就熱愛文學。中學畢業後,迫於父命曾進入一所法科學校學習,但他立志當文學家,後來便成為一名無業文人。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影射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在獄中,他首次以“伏爾泰”為筆名創作了悲劇《俄狄浦斯王》。出獄後,該劇的公演使他一舉成名。他還以史詩《同盟》贏得了“法蘭西最優秀詩人”的桂冠。
  1726年,伏爾泰因遭誣告再次入獄,獲釋後被逐出法國。他前往英國,考察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深入研究洛剋的哲學著作和牛頓的科學成果,形成了反對封建專製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3年後他回到巴黎,積極開展啓蒙宣傳。他先後創作了歌頌民主共和制度的歷史劇《布魯特》和反對宗教狂熱的悲劇《查伊爾》。1734年,他的第一部哲學名著《哲學通信》出版,首次係統地嚮法國人民介紹了英國的哲學、文學、政治理論和政治狀況。該書一出版,立即被當局查禁並當衆焚毀,伏爾泰也被迫離開巴黎。此後,伏爾泰進行了多方面的創作活動,在哲學、科學和文學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出版了史學名著《路易十四時代》,書中係統地論述了關於實行開明君主制度的政治主張。他還創作了哲理小說《老實人》、《天真漢》等不朽名著。
  隨着啓蒙運動的進一步深入,伏爾泰的聲望越來越高。1778年2月,這位84歲的啓蒙泰鬥重返闊別多年的巴黎,公衆對他的歡呼致敬遠遠超過對帝王形式上的禮遇。這是他一生事業和榮譽的頂點。同年5月30日,伏爾泰因病與世長辭。
  18世紀法國啓蒙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在當時衆多的思想傢中,伏爾泰是公認的領袖和導師。他博學多識,才華橫溢,著述宏富,在戲劇、詩歌、小說、政論、歷史和哲學諸多領域均有卓越貢獻。他一生反對專製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自由平等和資産階級君主立憲製。伏爾泰以其思想啓迪民衆的心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