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第一次反圍剿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事件類型: 軍事

日期: 1930年   十二月

地點: 江西

參與者: 張輝瓚, 黃公略, 朱德, 毛澤東

事件經過:

  12月,國民黨軍對工農紅軍發動第一次軍事“圍剿”
  
  1930年(民國十九年)11月至1931年1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1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遊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並開闢了10餘塊蘇區。
  
  對此,國民黨當局異常恐懼。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於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蘇區紅軍的總方針。 10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後,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陸續調集11個師又2個旅,共約10萬餘兵力,指令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組織對紅一方面軍和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圍剿。10月20日前後,從湖南省和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方面抽調"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陸續進入江西省境內,在武漢的第19路軍也準備進入江西參戰。11月2日,魯滌平將其7個師又1個旅編為3個縱隊,並限於5日前,第1縱隊第18師集結於樟樹,第24師集結於豐城西北之贛江北岸,新編第13師集結於臨川;第2縱隊第50師集結於西山萬壽宮,獨立第14旅集結於靖安;第3縱隊第77師集結於上高,新編第5師集結於高安;總預備隊第8師集結於南昌。企圖一舉消滅紅一方面軍於袁水流域的清江(今臨江)至分宜地區。此外,湖南軍閥何鍵令其第19師進駐袁州,配合魯滌平所部行動。企圖消滅紅一方面軍於袁水兩岸地區。
  
    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約4萬人正在中央蘇區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兩岸地區活動。中國共産黨第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在查明敵情後,同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討論中,有一種意見主張仍按中共中央和軍委8月初的指示,進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國民黨軍轉入防禦,放棄其"圍剿"。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於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於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10月30日,總前委在羅坊會議上通過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方針,並决定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在地形、群衆條件較好,便於爾後發展的贛江以東地區作戰。據此,中央蘇區黨、政、軍、民迅速行動,進行政治動員,實行堅壁清野,部署遊擊作戰,建立支援紅軍作戰的組織等反"圍剿"準備。
  
    11月5日前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以紅3軍(軍長黃公略)留在贛江西岸監視國民黨軍;率主力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紅1軍團第4(軍長林彪、政委彭清泉)、第12(軍長伍中豪、政委譚震林)軍等部,從袁水兩岸東渡贛江,轉到新淦(今新幹)、崇仁、南城、宜黃、樂安、永奉之間地區,並嚮樟樹鎮、臨川方向進逼,開展群衆工作,為反圍剿作準備。5日,魯滌平3個縱隊開始進攻。7日,分別進至清江、新淦、新喻(今新餘)、分宜等地。均因紅軍已先期轉移而撲空。國民黨軍撲空後,魯滌平得悉紅軍主力已東渡贛江,深恐紅軍奪取樟樹鎮、臨川,遂以第3縱隊仍在贛江西岸進攻,以第1、第2縱隊尾追過贛江,尋求紅軍主力决戰。紅一方面軍為保存實力、待機破敵,即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遲滯、消耗、疲憊、迷惑國民黨軍,主力於中旬分別由贛江以東新淦、崇仁、南城、南豐、吉水之間地區和贛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區,逐次嚮蘇區中部的東固、竜岡地區轉移。18~20日,"圍剿"軍各縱隊分別進至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等地,再次撲空,遂轉入就地"清剿",為進攻蘇區中心區作準備。12月初,紅20軍分散在富田、東固、竜岡地區活動,並與當地群衆在東固附近山頭構築假工事迷惑敵人;主力則秘密移至寧都縣黃陂、小布、洛口地區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岡、安福圩地區隱蔽集中,抓緊整訓和籌措給養。使進到吉安、南城一綫的圍剿軍各縱隊再次撲空。魯滌平部兩次撲空後,就地轉入清剿,為進攻蘇區中心區作準備。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的"圍剿",確定於中旬開始,各路"圍剿"軍以東固地區為會攻目標,分進合擊。並急電催調第19路軍由武漢入贛參戰;另調駐福建的第56、第49師、暫編第2旅嚮閩贛邊界推進,堵截紅軍。至此,"圍剿"軍總兵力增至11個師又2個旅,共10萬餘人。為了加強指揮,設立了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以魯滌平兼行營主任;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綫總指揮,並催調第19路軍兩個師入江西參戰,在福建的兩個師又1個旅也嚮閩贛邊界推進,堵截紅軍。其部署:第6路軍第24師由蛟湖嚮東韶、洛口、寧都進攻,第8師由黃陂、南豐之綫嚮廣昌、寧都、雩都(今於都)進攻,第56師經建寧嚮石城推進;第 49師和暫編第2旅嚮瑞金、會昌推進;第9路軍第18師由永豐分經古縣、白沙嚮東固進攻,第50師由樂安分經招攜、藤田嚮竜岡、東固進攻,新編第5師由吉安經富田嚮東固進攻;第77師主力守吉安,一部嚮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軍第60、第61師經萍鄉分嚮萬安、泰和推進;第12師第34旅仍防守贛州。紅軍適時反攻,打破"圍剿"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鑒於國民黨軍寬大正面的"圍剿"布勢及戰綫拉長,間隙過大,兵力分散,且"圍剿"軍均非蔣介石嫡係部隊,派係復雜,難於協調等情況,於12月中旬在寧都縣黃陂召開總前委會議,再次縝密研究反"圍剿"作戰方案。毛澤東等鑒於戰場態勢已利於紅軍反攻,决定選擇接近紅軍集中地的"圍剿"軍主力為殲擊目標,集中兵力實施中間突破,割裂"圍剿"軍整個部署,然後各個擊破,粉碎"圍剿"。為不失時機地轉入反攻,方面軍派第 12軍第35師赴興國東北約溪地區引敵西嚮並監視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黃陂、麻田地區隱蔽待機,抓緊進行政治鼓動和臨戰準備。
  
    12月16日,各路國民黨軍開始嚮蘇區中心區進攻。19~21日,新編第5師(後改稱第28師)、第18師先後進占東固,未見紅軍主力,該兩師卻在濃霧中發生誤戰。第50、第60、第61、第24、第8師分別進到招攜、萬安、泰和、草臺崗、新豐、三坑等地。沿途屢遭紅軍小部隊和地方武裝襲擾、阻擊,交通運輸常被阻斷,故進展遲緩。紅軍集中到黃陂、麻田地區隱蔽待機;同時派出第12軍第35師獨立活動於興國東北的約溪地區,嚴密監視並吸引西面之國民黨軍。24日至28日,國民黨軍第28師進至因富,第18師先頭1個旅進到南壟;第50師進到源頭,準備續攻小布;第24師經東韶進至洛口;第8師進到廣昌,先頭進至頭陂;第60師準備經贛州轉嚮北進,配合泰和之第61師進攻興國。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得悉第50師欲孤軍進犯小布,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殲滅孤軍進犯小布的第50師。25日和27日,紅軍主力兩次在小布附近設伏,都因第50師未脫離源頭鞏固陣地,不能求殲該師於運動中而未達預期目的,遂撤回原集結地待機。28日,魯滌平下令其深入蘇區的5個師嚮寧都以北的黃陂、小布、麻田地區的紅軍實施總攻。29日,其前綫總指揮兼第18師師長張輝瓚以1個旅留守東固,率師部和兩個旅進占竜岡。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第18師主力嚮竜岡推進,抓住該師孤軍深入、立足未穩的有利時機,當即决定以1個團兵力在赤衛軍、少先隊配合下,牽製源頭、洛口、頭陂之第50、第24、第8師;集中主力分左、右兩路秘密西進,求殲第18師主力於運動中或立足未穩之際。29日下午,方面軍在嚮竜岡前進途中,查明第18師主力已到竜岡,當晚確定圍攻竜岡的部署:左路紅3軍為右翼,於30日晨占領木坑以北地區,繼嚮竜岡攻擊前進,紅12軍(欠第35師,指揮第64師)為左翼,於30日拂曉嚮表湖前進,以一部占領竜岡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斷竜岡至南壟大道,從蘭石、茅坪攻擊第18師側後;右路紅3軍團、紅4軍以主力嚮上固、下固前進,以一部到還鋪附近,嚮竜岡西北端之張傢車攻擊前進,如上固無敵,主力嚮還鋪、張傢車攻擊前進,以一部嚮下固、潭頭警戒。在約溪地區的紅35師,於30日午前插至南壟、竜岡之間,配合紅12軍主力攻擊竜岡,並嚮南壟警戒。方面軍總部30日進至小別附近的黃土嶺指揮。30日晨,第18師第52旅為先頭,師部和第53旅隨後,由竜岡嚮五門嶺前進。9時許,其先頭在竜岡以東小別附近,突遭居高臨下之紅3軍先頭第7師迎頭痛擊。張輝瓚誤認為是紅軍小部隊襲擊,自恃兵力、武器占優勢,遂組織部隊嚮紅軍陣地反撲。戰至中午,紅3軍全部加入戰鬥,第18師亦展開兩團兵力猛攻,戰鬥十分激烈。15時許,張輝瓚率4個團拼力嚮紅軍實施多路進攻, 又被擊退。此時,紅4軍和紅3軍團一部已插到張傢車,截斷了第18師與東固、因富的聯繫,並從側後嚮竜岡猛攻;紅3軍團主力占領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陣地,切斷了敵從西北方向增援和竜岡之敵嚮西北方向突圍的道路。至16時許,完成了對第18師主力的合圍,紅軍即發起總攻。張部嚮西北突圍未逞,全軍潰散。激戰至 18時許,紅軍全殲第18師師部和2個旅,活捉張輝瓚。第18師主力被殲後,深入蘇區的其他各路"圍剿"軍聞訊退縮。其中,第50師於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潰逃,主力經南團撤往東韶。紅一方面軍總部當日决定,分左、中、右三路尾擊第50師主力。中路紅12軍經南團、琳池由西嚮東攻擊東韶;左路紅3軍團經頭陂由北嚮南攻擊東韶;右路紅3軍到達田營後,以主力牽製第24師,以一部回東韶以東攻擊;紅4軍為總預備隊,隨紅12軍跟進;方面軍總部進到竜壇指揮戰鬥。3日,紅軍中、左路相繼進抵東韶附近,旋即嚮立足未穩之第50師發起攻擊,激戰至15時許,分別突破其防禦。但這時,因右路紅軍尚未回到東韶東端,第50師餘部乘隙嚮東和東北方向竄逃。紅軍奮起追擊,再殲其一部。此戰共殲第50師1個多旅。東韶戰鬥後,各路國民黨軍爭相撤離蘇區,在興國、泰和、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之綫轉入防禦。至此,紅軍打破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大規模圍剿。
  
    點評:此戰勝利有着重大的意義是,它是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巨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紅軍由以遊擊戰為主嚮以運動戰為主轉變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紅一方面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蘇區人民支援下,以少勝多,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2萬人,繳獲各種武器 1.1萬餘件,取得了反"圍剿"的重要經驗,不僅保衛了中央蘇區,而且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與擴大。一九三一年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央給中國紅軍及各級黨部訓令》中這樣說:“紅軍一、三集團軍與江西勞動群衆,在蘇维埃政權之下的一致行動,得到了出人意外的結果,他們在偉大的中國革命史上,已經寫上了新的光榮的一頁。”
   江西地图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