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鄉村建設派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30年   六月

地點: 蘇爾特

參與者: 梁漱溟, 晏陽初, 黃炎培

事件經過:

  6 月, 鄉村建設研究院成立,隨後形成鄉村建設派
  
  鄉村建設派,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組成單位之一,是1930年前後形成的一個主張用改良主義方法解决中國農村問題的政治派別,簡稱“鄉建派”。其流派很多,影響較大的有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和以晏陽初為代表的中華平民教育會派。
  “鄉村建設派”,從廣義上說,是20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個團體很多、叫得很響的社會改良派別。其中有一套鄉建理論而又付諸實施、産生較大影響的人物是梁漱溟。從狹義上說,也就是一般的說法,鄉村建設派指的是梁漱溟領導的一派。
  【成立背景】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産黨發動的土地革命,動搖着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與此同時,中國農村經濟也在帝國主義和地主買辦階級的壓榨下瀕臨破産的邊緣。農村問題成了舉國矚目的問題。在地主資産階級“建設”農村、“復興”農村的喊叫聲中,梁漱溟、晏陽初等人發起了鄉村建設運動,為凋敝的農村尋求出路。
  【成立經過】
  1928年梁漱溟在廣州提出“鄉治”主張。1929年在北平接辦《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輝縣百泉村辦村治學院,1931年又在韓復榘支持下,在山東鄒平縣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出版《鄉村建設》。
  1933年7月,召開鄉村工作討論會,推選梁漱溟、晏陽初、黃炎培、章元善、江恆源、許士廉六人為主席團,至此鄉村建設派正式形成。該派的目的是實行“鄉治”,開展中國民族自救運動。
  【主張】
  鄉村建設派的主要內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鄉農學校,同時推行“新鄉約”,建立“鄉村自衛組織”,舉辦供銷、信用等合作社,推行農業技術的改進措施。
  其基本理論是,中國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分立”和精神上“調和持中”的社會,中國的問題衹是“文化失調”,不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應從鄉村建設入手,然後擴及整個社會,恢復中國儒傢倫理。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認為,中國是個倫理本位和職業分立的社會,不存在階級對立和鬥爭,主張從事以恢復法製禮俗和維持社會秩序為任務的鄉村建設運動,避免武力。他自1929年起在河南輝縣開辦村治學院,1931年在山東鄒平、菏澤等地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和實驗區,溶倫理、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於一體(“政、教、富、衛”合一論),實驗行政機關教育機關化,鄉學、村學,既是鄉村自治機關,也是鄉村教育機關;由鄉村學校統一政治、經濟和武裝事業,提倡組織各種合作社,並從事農産物優良品種的推廣。
  晏陽初認為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不在帝國主義和地主買辦階級的壓迫與剝削,而是農民的“愚、貧、弱、私”造成的,主張用教育手段改造社會,即以文藝教育救“愚”,以生計教育救“貧”,以衛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他1923年在北京建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26年選定河北定縣為實驗區。經過四年準備,1930年正式進入實驗期,采用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種教育方式,大力推行上述文藝、生計、衛生、公民教育。
  【評價】
  鄉建派反對用武力推翻帝國主義和地主買辦階級的統治,否定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幻想在不觸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基礎上,依靠“鄉村建設”和文化教育救國,是根本行不通的,但在若幹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梁漱溟摒棄了“歐美近代資本主義的路”,又反對走“俄國共産黨發明的路”,他理想的路是“鄉村建設”之路。從理論上說,這條路包含了太多的傳統思想內容,他的設計遠遠落後於時代對中國步入現代化的要求。從實踐上說,1931年到抗戰爆發前的7年間,他在山東鄒平進行了鄉村建設的試驗,結果收效甚微,說明這一條道路作為“中國民族自救”之路是不可靠的。
  1937年“七七”事變後,鄉村建設運動無形解體,大部分人參加抗日,還有一部分人參加了抗日民主運動。1941年3月,鄉村建設派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梁漱溟回憶鄉村建設運動:研究院治縣
  
  實驗區確定之後,我們對全縣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瞭解,對人口作了普查。縣政府設立了戶籍室,掌握全縣的戶籍情況。各區政府都和縣政府裝有直通電話,我們要求各區政府及時報告本區人口變動情況。全縣的戶籍情況,戶籍室都有檔案。有兩種人,作為特殊人口,另立卡片:一種是有文化知識的人,即受過小學以上教育的;一種是鄉村中的壞人和不務正業的人,像流氓、盜竊分子、賭徒、好吃懶做的人等等,以便對他們的使用與管理。
  
  我們在縣城辦了衛生院,設有病床。醫院的大夫,均聘請濟南齊魯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
  
  我們的實驗工作,是從發展生産入手的。鄒平縣是産棉區,我們首先幫助農民改良棉種,同時,還推廣優良麥種和畜禽良種,植樹造林,疏通河道,努力發展生産,改善農民的生活。當地的棉花都是運到青島紗廠去紡紗的。我們以孫傢鎮為點收購棉花,經初加工運往青島。我們還計劃在鄒平建設紗廠,就地加工。因為抗日戰爭爆發,沒有來得及辦。這是推廣科學技術,發展生産方面的建設。
  
  我們還積極倡導和支持發展合作社,即搞團體組織。合作社是從信用合作社到生産合作社這樣發展的。組織合作社的工作,是由羅子為負責。他帶幾個助手在鄉村奔走,幫助農民組織起來。當時,鄉村中建立了不少的合作社。為了支持發展生産合作社,縣裏設立金融流通處,兼縣金庫。什麽人都可以存款,但是藉款必須是集體,也就是合作社才能藉,不藉給個人,以資助集體引進和使用新式科學技術發展生産。
  
  我們的實驗區,開始在鄒平,後來菏澤縣也劃為我們的實驗區。
  
  鄉村建設研究院先設有出版股,後改為鄉村書店。鄉村書店在七七事變後,遷到了武漢,後又遷至重慶,在重慶還辦了一個時期。與我們在山東搞鄉村建設的同時,全國有不少的人也在搞鄉村工作,影響較大的除我們之外,還有三個點:河北省定縣的平民教育促進會;江蘇省無錫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江蘇昆山中華職業教育社。以上三個機構均有實驗區,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實驗區在江蘇省昆山縣徐公橋。
  
  設在河北省定縣的平民教育促進會,創辦的時間比我們早。它是由晏陽初先生主持的。晏先生是四川省巴中縣人。這個地方是比較苦的。晏先生自幼在當地美國教會辦的學校讀書。由於他天資聰明,教會資助他去美國留學,又由美國轉到歐洲。他到歐洲正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法國男子大部上前綫作戰,國內勞力不足,工廠缺乏工人,資本傢便到中國來招收華工。這些華工全部是在青島集中,乘船到法國的。他們中的絶大多數人是農民,沒有文化,不識字,遠離家乡,往傢寫信也寫不了,很是苦惱。晏陽初在法國看到這種情況,很是同情。於是創辦平民教育會,在華工中搞識字運動,教華工識字。很多人識字以後,可以往傢寫信了。晏陽初的這種作法,深受華工的歡迎。他自歐洲回國以後,還繼續搞識字運動。人們告訴他,最需要識字的是農村的農民。於是,他便選定河北省定縣為他的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實驗區。他的經費主要是從美國的慈善機關募捐來的,來的比較方便,也很充足。我們的經費主要是靠中國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馮玉祥,在山東靠韓復榘。但是,晏陽初也遇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解放戰爭後期,他去美國募捐,美國的捐款人對他說,你衹許站在國民黨一方,不許站在共産黨一方。他從美國回到國內時,蔣傢王朝的覆滅已成定局。黃炎培在上海對他說,蔣介石不行了,共産黨將取得全國政權,你不要跟國民黨跑,勸他留在大陸。他說,不行,我的捐款人都要我衹能站在國民黨方面。結果,他沒有聽勸告,隨國民黨逃到臺灣。他在臺灣的國民黨農村復興委員會搞了一段,後來轉到菲律賓,繼續搞鄉村工作。晏先生今年八十八歲,仍健在。
  
  設在江蘇省無錫市的江蘇民衆教育學院,後改稱江蘇教育學院,創辦人是俞慶棠女士。俞先生是美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民衆教育。民衆教育又稱成人教育,或叫社會教育。民衆教育的對象是廣大民衆,是成年人,不是小孩,也不是少年。成年人,不論工人、農民、店員、職員等等,都有職業,從事社會生産,不能像小孩那樣進學校讀書,衹能在工作之餘進行學習,進學校也衹能進夜校。中國的民衆主要在農村,在中國搞民衆教育,主要的對象是農民。教育的目的在於推動農業發展,改造農村,也就是發展鄉村建設事業。俞慶棠先生從美國回國以後,在江蘇省無錫開辦民衆教育學院,後來取消民衆二字,叫江蘇教育學院。俞慶棠先生辭去院長職務以後,由高陽先生接任。高先生任院長多年,一直到抗日戰爭開始。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江蘇省後,學院撤到廣西省繼續辦。
   苏尔特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