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徐建寅逝世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901年二月12日

終結時間: 1901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光緒二十七年(1901)二月十二日,中國近代著名科學家徐建寅不幸逝世。徐建寅生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其父是晚清著名科學家徐壽,曾翻譯了《汽機發軔》、《化學鑒原》等近代科學著作,為近代化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徐建寅自幼追隨其父,耳聞目濡,參加實驗,對近代自然科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治二年(1863),他協助其父完成了木殼輪船“黃鵠號”的製造。同治五年(1866),徐壽受命襄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並主持翻譯館,徐建寅參與了翻譯近代科學書籍的工作,翻譯出《化學分原》、《聲學》、《電學》、《兵學》、《器象顯真》、《石板印法》、《造鐵全法》、《汽機新製》等科學、兵法新書二十多種。同治十三年(1874),李鴻章創辦天津製造局,調徐建寅負責研製火藥必需的硝酸。徐憑藉對化學的豐富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很快研製成功,且比進口貨便宜許多。光緒元年(1875),徐建寅奉調山東機器局總辦,“躬自創造,未嘗延用西人”,建成一座新型槍炮彈藥工廠。光緒五年(1879),徐建寅以駐德參贊名義,到德、英、法考察造艦及軍事工業。徐建寅在歐洲對資本主義近代工業進行了認真的考察,仔細瞭解生産過程和設備運轉,工人操作細節,把他認為對中國有參考價值的東西都記錄了下來。在他逗留歐洲期間寫的《遊歐雜錄》中,他詳細介紹了許多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金屬加工工藝和設備,如模鍛、擠壓、衝製成型、仿形切削、轉爐煉鋼、電冶銅等等,有的筆記幾乎同技術文件沒有區別,對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産生了十分有益的啓示和影響。戊戌變法時期,徐建寅以其豐富的科技知識和實踐,被派任新設立的農工商總局督理。但戊戌政變後,許多新事物被扼殺,農工商總局亦被載撤。徐建寅後來受張之洞之邀,到湖北幫助興辦工業和訓練新軍,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後,外國停止嚮中國供應火藥,徐建寅遂赴漢陽鋼藥廠研製硝化纖維無煙火藥。徐建寅認為:列強交迫,軍火尤為重要,所以殫精竭慮,夙夜趕製,“日手杵臼,親自研煉”,終於試製成功,並準備大量生産。光緒二十七年(1901)二月十二日,徐建寅與工匠們一起拌和藥料,不想機器磨擦過熱,生火炸裂,聲如霹靂,火焰衝天,徐建寅與在場的另十三人同時遇難。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