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声
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事件:
第三次反圍剿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軍事
開端時間:
1931年
七月
終結時間:
1931年
九月
地點:
江西
事件經過:
國民黨軍對工農紅軍發動第三次軍事“圍剿”
1931年7月至9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大規模圍剿的戰役。
1931年5月,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失敗(參見第二次反圍剿)後,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又很快於6月組織對中央蘇區第三次更大規模的"圍剿"。將其嫡係部隊第14、第11、第6、第9、第10師共10萬人調到江西省,連同原在中央蘇區周圍的和新調來的非嫡係部隊,總兵力達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人。7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親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前綫總司令,並聘請了英、日、德等國的軍事顧問隨軍參與策劃。這次"圍剿",蔣介石采取"長驅直入"的方針,企圖首先消滅紅軍主力,摧毀蘇區,然後再深入進行"清剿"。其部署:何應欽兼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1路進擊軍(第6師)、第2路進擊軍(第18軍第11、第14師)、第3軍團(第6路軍第5、第8、第24師)、第4軍團(第9師),從南城地區嚮中央蘇區實施進攻,尋求紅軍主力决戰;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1軍團(第19路軍第60、第61師和第52師)、第2軍團(第26路軍第25、第 27師)、第3路進擊軍(第5路軍第47、第54師),從吉安、永豐、樂安方向深入蘇區,實行"進剿"。分駐南昌、吉安、樟樹等機場之空軍第1、第3、第 4、第5、第7隊,支援左、右集團軍作戰。另以第10師和攻城旅為總預備軍,位於臨川地區;以第77、第28師和第12師第34旅,位於吉安、泰和、萬安、贛州等地,擔任"清剿",維護後方,並攔阻紅軍西渡贛江;以第23、第79師和騎兵第1師位於南城、臨川、樟樹鎮地區,擔任"清剿"和維護後方;以第 49、第56師和新編第4旅位於閩贛邊境,防堵紅軍東進。此外,還將第53師從河南省調往江西吉安待機。6月下旬,蔣介石將在宜黃、南豐以南地區活動的紅軍第3軍第9師和第4軍第12師誤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遂下令進攻,並令第10師歸左翼集團軍指揮。7月1日起,左翼集團軍主力由南城地區出動,到6日,進占黎川、樟村、康都等地,繼續嚮蘇區推進。與此同時,右翼集團軍由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等地區出動,嚮富田、東固、崇賢、沙溪、蓮塘、招攜、寧都方向前進。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紅軍第一方面軍3萬餘人,在閩西北、閩西、閩贛邊和贛南等地區開展群衆工作,進行反"圍剿"準備。6月底,中共紅軍第一方面軍臨時總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和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的指揮下,最後判明國民黨軍即將發動第三次"圍剿"的企圖,决定繼續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待敵深入蘇區中心區,再集中兵力實行反攻,以打破"圍剿"。隨後,以獨立第4、第5師和紅3軍第9師在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以南地區,紅4軍第12師在南豐以南和東南地區,協同當地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以運動防禦和遊擊戰遲滯敵軍前進;紅一方面軍主力紅3軍團、第4軍主力、第12軍在臨時總前委書記毛澤東、總司令朱德指揮下,於7月10日前後由閩西、閩西北、閩贛邊和贛南等地迅速收攏,嚮蘇區中心區集中。紅軍冒着盛夏酷暑,緊急行軍,繞道瑞金以北的壬田,行程千裏,完成回師集中的任務,於22日前到達雩都(今於都)以北的銀坑、琵琶壟、平安寨、橋頭地區,同由雩都、瑞金北上的紅3軍主力、紅35軍和由贛江以西來到的紅7軍及紅20軍軍部和第175團會合。28日,紅一方面軍主力轉移到興國縣城西北的高興圩地區。完成了回師集中的戰略任務。與此同時,中國共産黨蘇區中央局嚮蘇區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發出緊急通知,動員和組織人民群衆、地方武裝、赤衛軍、少先隊支援和配合主力紅軍反"圍剿"作戰;不斷地阻擊、襲擾嚮蘇區進攻的國民黨軍,蘇區人民群衆則實行堅壁清野,使深入蘇區的國民黨軍饑疲交睏,銳氣大減,從而有力地掩護了紅一方面軍主力回師集中,並為轉入反攻作戰創造了條件。並命令在湘贛蘇區活動的紅軍第7軍、第20軍軍部及第175團東渡贛江,同紅一方面軍會合。
國民黨軍屢尋紅軍决戰未逞,紅軍相機反攻 國民黨軍進入中央蘇區20餘日,找不到紅軍主力進行决戰。至7月底,蔣介石纔得悉紅軍主力在興國地區,判斷紅軍可能西渡贛江,遂以其主力分路嚮興國地區急進,企圖壓迫紅軍於贛江東岸而消滅之。此間,紅一方面軍主力已在高興圩地區進行了反攻作戰的準備。7月31日,方面軍總部得悉國民黨軍正嚮興國方向行動,其右側後富田、頭陂、新安一帶僅有3個團防守,由富田往東的後方聯絡綫上,兵力也較薄弱。據此,毛澤東、朱德决心采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以紅軍主力由高興圩地區秘密北移,首先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橫掃敵後方聯絡綫,置深入贛南蘇區之敵主力於無用之地,待敵發覺回頭北嚮時,再乘其疲憊尋機打其可打者。當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開始嚮富田開進,當先頭部隊進到石陂以北時,發現第2路進擊軍兩個師已進到富田。毛澤東、朱德决定改變計劃,率紅一方面軍主力於8月4日折返高興圩地區,另尋戰機。
此時,形勢對紅軍極為不利,西有贛江,南、北、東三面有國民黨軍9個師逼近。但其中進到白石、崇賢地區的第1軍團,進到興國地區的第1路進擊軍和第4軍團,以及在富田地區的第2路進擊軍,戰鬥力較弱。據此,毛澤東、朱德决定:以紅35軍、紅12軍第35師和獨立第4、第5師,協同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以積極行動,將敵第2、第1路進擊軍、第4軍團嚮萬安、良口方向牽引,將第1軍團牽製在白石、崇賢地區;集中紅一方面軍主力嚮東突進,實行中間突破,求殲嚮蓮塘前進的第3路進擊軍,爾後由高興圩地區嚮東突進,進擊竜岡、黃陂,調動敵人,擇其好打者打之,於運動中予以各個殲滅。為隱蔽這一意圖,造成圍剿軍錯覺,紅一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協同地方武裝,將圍剿軍主力7個師吸引到興國以西和西北地區,主力則於5日晚從興國、崇賢兩地國民黨軍防綫之間20公裏的間隙中隱蔽嚮東急進。6日午前進到蓮塘、官田地區隱蔽待機。國民黨軍對紅軍的這一行動沒有察覺,其第1、第2路進擊軍在紅35軍、紅12軍第35師的牽引下,正撲嚮贛江邊;而第3路進擊軍則由良村分兩路嚮蓮塘、城岡前進。6日午後,第3路進擊軍第47師先頭第2旅進到蓮塘附近時,毛澤東、朱德當即决定,集中兵力殲滅該旅,爾後嚮北進擊,求殲第3路進擊軍主力。當日晚,紅3軍團、紅4、紅7軍秘密接敵,於7日拂曉突然發起攻擊,戰至9時,全殲第47師第2旅又1個多營。蓮塘戰鬥後,紅軍主力乘勝嚮良村急進,途中與由良村出援的第54師第160旅遭遇,殲其1個團,該旅餘部逃嚮良村。紅軍銜尾猛追,於13時許攻入良村,又殲剛由城岡撤回良村的第54師師部和2個旅的大部。良村戰鬥後,紅一方面軍以紅3軍佯攻竜岡,率主力東進,圍殲剛從君埠、南陵等地縮回黃陂的第3軍團之第8師。11日晨,紅軍進到黃陂附近,中午嚮黃陂發起攻擊,一舉突入村內,殲第8師2個團。15時,第8師餘部分嚮洛口、寧都突圍,紅軍在追擊中又殲其2個團。隨後,紅軍主力轉到君埠以東君嶺腦山區休整。蓮塘、良村、黃陂戰鬥的勝利,使紅軍從被動中奪得了主動。
蓮塘、良村戰鬥後,蔣介石和前綫總司令何應欽始知紅一方面軍主力已由興國西北地區東進,並估計可能北出臨川。遂於8月9日起,令其第1、第2路進擊軍和第 1軍團掉頭嚮東,企圖協同由廣昌西進的第10師,圍殲紅一方面軍主力於寧都以北地區。於12日至15日,以密集大包圍態勢接近紅軍集中地--君埠以東地區。紅一方面軍為擺脫圍剿軍8個師三面包圍的不利境地,毛澤東、朱德决定以紅12軍(欠第35師)嚮樂安方向佯動,將國民黨軍主力嚮東北方向牽引;紅一方面軍主力秘密西返興國縣境內隱蔽休整。16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2萬餘人,利用夜暗,從正在東進的國民黨軍第1軍團和第2路進擊軍之間10公裏間隙地區秘密疾進,跳出國民黨軍的合圍圈,次日晨回到興國東北的白石、楓邊地區隱蔽休整,並同中共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會合。紅12軍主力則揚旗鳴號,大張聲勢地嚮東北方向行動,並以一部兵力攻占樂安縣城。蔣介石誤認紅12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並判斷紅軍將進攻宜黃,威脅臨川,遂急調其第10師返回臨川,令第1、第 2路進擊軍等部追擊紅12軍。紅12軍主力采取
靈活
機動的戰術,將國民黨軍主力一部拖了近半個月,掩護了紅一方面軍主力的西移和休整。8月底,待國民黨軍發覺紅軍主力再回頭西進尋找紅一方面軍主力决戰時,紅軍已休整近半個月。蔣介石隨即以其第1軍團為先頭,其他各部隨後,再次西進,尋求紅軍主力决戰。毛澤東、朱德為進一步調動和疲憊國民黨軍,於9月初率紅一方面軍主力繼續西移,轉到興國、萬安、泰和之間的均村、茶園岡地區隱蔽待機。
此時,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來回奔波已達兩月,除其3個師遭到殲滅性的打擊外,其餘各部也受盡了蘇區人民群衆、地方武裝堅壁清野和不斷襲擾的困苦,士氣急劇下降。與國民黨軍情況相反,紅軍三戰三捷之後,又經過半個多月的休整,士氣更加旺盛。戰場上國民黨軍被動、紅軍主動的形勢更為明顯。此間,廣東、廣西兩省軍閥利用蔣軍主力深陷江西之機,正嚮湖南衡陽進兵,對蔣介石造成了很大威脅,迫使蔣介石不得不下令結束"圍剿",實行總退卻,紅軍乘勝追擊。9月6日晚,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興國地區國民黨軍正沿高興圩大道嚮北撤退。毛澤東、朱德當即决定首先抓住興國地區北撤之敵一部殲滅之,爾後視機擴張戰果。遂令紅3軍、獨立第5師迅速搶占老營盤,斷敵退路;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第35師)、紅35軍進攻高興圩及其南北之敵;紅7軍牽製興國之敵。7日拂曉,國民黨軍第 4軍團由興國地區嚮北撤退,其先頭獨立旅撤到老營盤附近時,紅3軍一部切斷了該旅與第4軍團後續部隊的聯繫,隨後,紅3軍、獨立第5師嚮獨立旅發起迅猛攻擊,戰至14時許,將其全殲。7日,紅7軍嚮興國進逼,牽製第52師;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第35師)、紅35軍嚮高興圩地區之國民黨軍第60、第 61師發起攻擊,激戰至8日,斃傷敵2000餘人,戰鬥形成對峙。紅軍為保持主動,即撤出戰鬥。13日,國民黨軍第4軍團主力和第52師分別由長逕口、興國等地嚮吉安撤退,紅一方面軍主力對該部實施追擊。15日拂曉,在第4軍團主力通過方石嶺隘口後,紅一方面軍主力趕到,一部搶占了方石嶺,截住第52師及第4軍團的1個炮兵團和1個步兵營,並將其包圍於方石嶺以南地區,隨即發起猛攻,戰至9時,將其全殲。其他各路國民黨軍紛紛撤至吉安、永豐、宜黃、南城、南豐、廣昌、寧都、贛州等地。至此,紅一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點評:此役,紅一方面軍在蘇區人民群衆和地方武裝的支援、配合下,運用
靈活
機動的戰略戰術,往返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疲憊敵軍,避強擊弱,速戰速决,以少勝多,取得了重大勝利,鞏固和擴大了中央蘇區。經過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紅軍積纍了豐富的經驗,紅軍的作戰原則已基本形成。戰鬥中,紅軍共殲國民黨軍17個團3萬餘人,其中俘1.8萬餘人,繳槍1.5萬餘支,機槍175挺,迫擊炮55門,電臺6部。在反"圍剿"作戰中,紅3軍軍長黃公略、紅4軍師長曾士莪、紅3軍團師長鄒平犧牲。
穀歌地圖
必應地圖
Mapabc地圖
江西地图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