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声
北美楓
百科
百科
字典
成語
找字
文字樹
文字通
知識樹
漢英
英漢
互譯
時光隧道
朝政
國度
今日是何年
讀書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搜索
用戶
密碼
登陸
註册
English
簡體
繁體
pīnyīn
我的
圖片
我的地圖
北美枫文集
似曾相識
詩歌
小說
歷史
百科
散文
旅遊
劇作
北美枫
意見反饋
關於我們
頁面幫助
幫助
事件:
第二次反圍剿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軍事
開端時間:
1931年
四月
終結時間:
1931年
五月
地點:
江西
事件經過:
4月,國民黨軍對工農紅軍發動第二次軍事“圍剿”
1931年(民國二十年)4月至5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大規模圍剿的戰役。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失敗(參見第一次反圍剿)後,1931年2月,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又以其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組織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大規模"圍剿"。蔣介石確定:這次"圍剿","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首先在蘇區周圍集結兵力,並實行經濟封鎖,斷絶一切物資輸入蘇區,然後采取"穩打穩紮,步步為營"的方針,以主力分路推進,互相策應,以期消滅紅一方面軍,摧毀中央蘇區。3月下旬,蔣介石增調的第5、第26路軍以及第52師、第5師4個團到達江西省,連同第一次"圍剿"失敗後留在中央蘇區周圍的第 6、第19路軍等部,共18個師、3個旅、3個航空隊共20萬人,分別在雩都(今於都)、贛州、興國、萬安、泰和、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黎川、南豐、康都、建寧等地集結完畢。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紅一方面軍3萬餘人分別進至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以南,廣昌、康都、寧都、石城、興國以西和以東等地區,開展群衆工作,打擊地主豪紳
武裝
,鞏固與擴大了蘇區。中國共産黨蘇區中央局和紅一方面軍總部發現國民黨軍即將發動第二次"圍剿"的情況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和中央革命軍事軍委總政治部、中共蘇區中央局於3月17~26日,先後發出進行反"圍剿"準備的指示。紅一方面軍各級領導機關研究和部署了作戰指揮、軍事訓練、政治動員、給養補給等方面的工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决定建立東、南、西、北、中路 5個指揮部,將中央蘇區劃分為10個遊擊區,並規定各遊擊區以獨立團、警衛營等地方
武裝
為骨幹,領導赤衛軍、少先隊,運用遊擊戰術,執行擾敵、堵敵、截敵、襲敵、誘敵、毒敵、捉敵、偵敵、餓敵、盲敵等10項任務。蘇區各級共産黨組織和各級政府,組織、動員人民群衆進行堅壁清野和支援紅軍作戰。3月下旬,紅一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在蘇區北部邊緣配合地方
武裝
監視國民黨軍,主力南移至寧都、石城、瑞金地區,繼續進行反"圍剿"的準備和作戰訓練。
4月1日,國民黨軍分4路開始進攻,開始對中央蘇區第二次大規模圍剿,以期消滅紅一方面軍,摧毀中央蘇區。第19路軍之第60、第61師主力由興國嚮竜岡、寧都方向前進;第5路軍之第28師、第47師1個旅、第43、第54師,分由泰和、吉安、吉水、永豐嚮東固、潭頭、沙溪方向前進;第26路軍之第 27、第25師,由樂安、宜黃嚮大金竹、洛口方向前進;第6路軍之第8、第24師、第5師4個團,由南豐、康都地區嚮廣昌方向前進。各路國民黨軍在紅軍一部協同地方
武裝
和赤衛軍、少先隊的阻擊、襲擾下,行動緩慢,至23日,始進到江背洞、竜岡頭、富田、水南、嚴坊、招攜、界上、橫石、廣昌之綫。國民黨軍在進攻中,采取軍事、政治、經濟、特務相結合的手段。按照"穩打穩紮,步步為營"的方針,每日衹前進2.5~10公裏,每占一地,即構築工事和進行"駐剿";召回地主豪紳,組織"善後委員會"和"守望隊",實行恐怖統治和欺騙宣傳;大肆搶劫、燒殺,並毀壞禾苗,屠殺牲畜,製造蘇區經濟睏難;派遣特務進入蘇區,刺探情報,製造謠言,挑撥人民群衆與紅軍的關係,擾亂紅軍的後方。
中央蘇區黨政軍民針對國民黨軍的進攻和破壞手段,采取了一係列對應措施。紅軍一部配合地方
武裝
和赤衛軍、少先隊,廣泛開展遊擊戰,破襲國民黨軍的後方交通綫,襲擊其兵站,打擊"守望隊"和"善後委員會",遲滯國民黨軍的行動,保證了紅軍主力進行反"圍剿"作戰的準備。與此同時,中共蘇區中央局對反"圍剿" 的方針和紅軍作戰方向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有的主張紅軍應分散到蘇區外,進行遊擊戰,把國民黨軍引出蘇區;有的主張紅軍退出中央蘇區,轉移到雲南、貴州、四川建立新蘇區。毛澤東則堅决主張繼續采取誘敵深入方針,把敵人引到蘇區內,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粉碎敵之"圍剿";並提出先打較弱的第5路軍,然後嚮東橫掃,在閩贛交界之建寧、黎川、泰寧地區擴大蘇區,徵集資財,便於打破敵人下一次"圍剿"。最後,中共蘇區中央局肯定了誘敵深入的方針。4月20日,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都、石城、瑞金地區出發,於23日轉到退卻終點竜岡、東固地區隱蔽集結,進行臨戰訓練,準備求殲第5路軍一部。
此時,進攻蘇區的各路國民黨軍在紅軍及地方
武裝
的阻擊、襲擾下,行動緩慢。至4月23日,始進到江背洞、富田、水南、招攜、橫石、廣昌之綫。5月10日,繼續嚮中央蘇區中心區推進。13日,國民黨軍第5路軍第28師和第47師1個旅脫離富田鞏固陣地,分兩路嚮東固前進,於15日進到橋頭江、擇竜坑等地。中路第43師由水南進到大源坑、潭頭;左翼第54師由嚴坊進占百富、沙溪。與此同時,第19路軍之第60、第61師各一部經崇賢、方太嚮城岡圩前進;第26 路軍之第27師經大金竹嚮南團前進,第25師進占肖田、東韶、洛口;第6路軍之第5師一部和第8師進占頭陂、白水(今赤水)後,即在這一帶"清剿",第 24師進駐廣昌,第56師進至福建省安遠汛(今安遠)後,以一部兵力進入江西省"協剿"。紅一方面軍主力在東固山區持重待機20餘日,終於等到了第5路軍右翼部隊脫離其富田陣地的極好時機。紅一方面軍抓住這一有利時機,5月14~15日,朱德、毛澤東决定集中兵力,殲滅由富田出動之第28師和第47師1個旅於運動中。部署是:以紅3軍團並指揮第35軍為左路軍;經江樹頭、固陂圩迂回到富田側後進行攻擊;紅3軍(欠第7師)為中路軍,沿東固至中洞大道嚮橋頭江一綫攻擊前進;紅4軍(並指揮紅64師)、紅12軍(欠第35師)為右路軍,分兩路搶占九寸嶺、觀音崖兩隘口,爾後嚮富田攻擊前進,紅3軍第7師和紅 12軍第35師一部位於楓邊、城岡及方太、崇賢附近地區,阻擊第19路軍;紅12軍第35師一部位於潭頭一帶,協同地方
武裝
一部,阻擊第5路軍之第43、第54師;對第6、第26路軍,則以地方
武裝
和赤衛軍予以牽製。15日拂曉,紅軍各部按照上述部署開始行動。16日,中路軍紅3軍主力和右路軍之紅4軍、紅64師,嚮正在沿中洞至東固大道東進的第5路軍之第28師和第47師1個旅展開攻擊,經激戰,將其大部殲滅於富田、東固之間地區,殘部逃嚮水南。擔任迂回任務的左路軍紅3軍團、紅35軍,攻占固陂圩,殲滅第28師兵站,當夜進占富田。紅12軍主力轉嚮大源坑、潭頭方向進攻,第43師逃嚮水南。17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嚮水南追擊。逃嚮水南之國民黨軍,因在瀟竜河上架設的便橋已被赤衛軍拆除,河水深不能徒涉,便轉嚮白沙。紅3、紅4軍跟蹤猛追,紅3軍團亦直插白沙河附近,於19日在白沙截殲第47師1個旅的殘部和第43師一部,餘部逃嚮永豐。與此同時,紅12軍攻占沙溪,第54師逃嚮永豐;第19路軍也由城岡撤回興國,隨後又撤到贛州。兩戰皆捷後,紅一方面軍按預定計劃,繼續嚮東擴大戰果。5月21日,紅一方面軍前鋒部隊進到中村附近,即與由南團嚮沙溪增援的第26路軍之第27師第81旅的先頭部隊接觸。據此,朱德、毛澤東决定殲滅進到中村之敵,乘勢攻擊南團。22日,紅4軍和紅3軍團嚮第81旅發起攻擊,攻占中村。殲該旅大部,餘部竄回樂安。當晚,紅軍追至南團,第25師倉皇撤回宜黃。紅一方面軍進到南團地區後,中共蘇區中央局即留駐竜岡,另組成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紅軍第一方面軍臨時總前敵委員會,負責指揮紅軍作戰和領導戰區地方工作。此後,紅一方面軍日夜兼程,繼續嚮東急進。這時,國民黨軍第6路軍慌忙由白水、頭陂嚮廣昌收縮兵力,並自5月23日開始,按第8、第24、第5師的順序,由廣昌地區嚮南豐撤退。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决定,乘第5師4個團未及撤離廣昌之機,攻殲該敵。部署是:以紅3軍經甘竹嚮南豐方向急進,追擊北撤之第8、第24師;以紅4、紅12軍攻擊廣昌城;紅3軍團為攻城總預備隊。 27日晨,紅軍直逼廣昌城下。守軍憑堅頑抗,紅軍激戰終日,於21時攻剋廣昌城,殲第5師一部,餘部逃嚮南豐。紅軍攻占廣昌城後,歸第6路軍指揮的第56 師約7000人,自閩贛邊界之中沙倉皇撤回建寧縣城。28日,毛澤東、朱德令紅4軍第10師北進,配合紅3軍繼續追擊第24、第8師和第5師餘部;令紅4 軍主力留廣昌城開展工作;紅一方面軍總部率紅3軍團和紅12軍主力繼續嚮建寧城前進,求殲第56師。30日,紅軍進到建寧城以西地區,31日突然嚮建寧城發起攻擊,於18時攻占該城,殲第56師3個多團。至此,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大規模圍剿。
點評: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一個重要戰役,對我軍軍事思想的形成和今後的用兵都有着深遠的影響。第二次反“圍剿”所以能取得這樣重大的勝利,主要原因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和朱德的指揮下,堅决從實際情況出發,毫不動搖采取集中優勢兵力,誘敵深入,然後個個擊破的方針,在蘇區人民群衆的大力支援和地方
武裝
、赤衛軍、少先隊的緊密配合下,集中兵力,連續作戰,在15天中,由西嚮東橫掃350公裏,五戰五捷,共殲國民黨軍3萬餘人,繳獲各種槍2萬餘支(挺),炮30門,電臺2部,並占領贛東、閩西北廣大地區,鞏固和擴大了中央蘇區,進一步取得了反"圍剿" 的經驗。一九四四年,朱德在總結這次勝利的經驗時說:“一九三一年五月又粉碎了敵人第二次‘圍剿’。這次反‘圍剿’也打得很好。但這時已經有些不同了,因為項英來了,發生了一些分歧。但錯誤意見未占上風,紅一方面軍仍有毛主席領導,所以很快取得了很大勝利。這個勝利,仍是誘敵深入,集中力量殲滅敵人,依靠群衆,依靠根據地而取得的。”
穀歌地圖
必應地圖
Mapabc地圖
江西地图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