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秦齊魏韓伐楚
| 事件經過:
楚國為擊退齊、魏、韓三國聯合進攻,派太子橫到秦國作人質,使秦國發兵救援。其後,太子橫與一秦國大夫發生私鬥,將其殺死,並私自逃回楚國。導致秦、楚兩國交惡。齊國趁機再次攻楚。齊宣王十九年(前三0一),齊國聯合宋、韓等國嚮楚國發動進攻,宋國原想持中立立場,懾於齊國壓力,同意隨齊伐楚。楚國發現後,派子象勸說宋王偃,子象認為,追隨齊國攻楚並無益處,若齊國戰勝,必然接着吞併宋國;若齊國戰敗,宋國因已得罪楚國,又面臨新的危機,再者,若齊國施加壓力,宋國就聽命,那麽楚國也將效法之。將來兩大國交替加壓力,迫使宋國聽命,宋國就危險了。宋王偃聽後頓悟,决定依然持中立立場,不再派兵攻楚。秦國見齊正發動對楚戰爭,便想與魏國一同參與伐楚,魏襄王不同意,樓煩認為魏國不與秦攻楚,楚就會與秦聯合攻魏,因此,不如主動攻楚。魏襄王遂同意出兵,形成齊、秦、魏、韓四國聯合攻楚之勢。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三國聯軍攻打楚國方城(楚國長城民,環繞在一河南方城西、南、東三面),秦國則以華戎為將攻打楚國。昭睢受命率楚兵抵禦秦國,他認為,與秦國交戰,即使戰勝,齊、魏、韓三國懼怕秦國臣服於楚,使楚國力量增強,必定更猛烈攻楚。其結果衹能是楚、秦兩敗俱傷而使齊、魏、韓三國得利;如果楚國戰敗,秦國就會繼續攻楚。因此,他建議楚懷王再撥楚兵,以嚮秦表示必戰之决心。秦國稍攻占城邑後必然撤兵,而不願與楚國相互消耗,使齊、魏、韓得利。楚懷王聽從其建議,增撥兵力。秦軍攻占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後,果然未再繼續進攻。在方城方面,楚國以唐昧(一作唐衊)為將,與三國聯軍夾泚水對陣,三國皆不知河水深淺,不敢貿然渡河,彼此相持達六月之久。聯軍最後從樵夫處訪知,凡楚國防守密集之處河水均淺,匡章便派精兵於夜間渡河發動進攻,在泚水畔的垂沙(今湖北唐河西南)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韓、魏攻取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西南)以北的大片領土。此役史稱“垂沙之役”,或稱“重丘之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