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攘外必先安內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32年   六月

地點: 南昌

參與者: 蔣介石

事件經過:

  6月,蔣介石宣佈“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蔣介石提出對日妥協、全力“剿共”的反動政策。最早見於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發表的告全國同胞通電:“赤匪軍閥叛徒,與帝國主義者聯合進攻,生死存亡,間不容發之秋,自應以臥薪嚐膽之精神,作安內攘外之奮鬥。”認為:“此次若無粵中叛變,則朝鮮慘案,必無由而生,法權收回問題,亦早已解决,不平等條約,取消自無疑義。故不先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逆粵,完成國傢之統一,則不能攘外。”這時之安內,主要已是對中共而言,反對派武裝退居其次;攘外則針對日本、蘇俄及對華有不平等條約和各種侵略行為的國傢,主要又針對日本。安內攘外,安內仍是核心所在。
  1931年9月,蔣介石在顧維鈞就外交部長職宣誓會上的訓詞(節錄)亦提到"戰爭不僅限於有形之軍事,凡農工商業之戰,與乎科學經濟之戰,實較軍事武力之戰爭其效更大;而外交上無形之戰爭,其成敗勝負之價值,則超於任何戰爭之上,而世人不知之也。 ......今顧暑部長就職於危難之秋,受命於存亡之交,深信其必能力肩艱巨,不辱使命也。惟軍旅之事,在於信任之專,故閫以外將軍主之;而外交之關係,勝於軍事,尤在於信任之專也。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能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故今日對外,無論用軍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國內統一不能為功。蓋主戰固須先求國內之統一,即主和亦非求國內之統一决不能言和。是以不能戰故不能言和,而不統一更不能言和與言戰也。吾國當此內憂外患之來,軍事與外交當局所恃者,惟有耿耿一片愛國之赤忱,竭其愚忠,盡其職責,至於成敗利鈍,非所逆睹;毀譽榮辱,更非所計。必須政府與國民信任之專,共同一致,為國後盾,不求急功於一時,而策成效於來茲。”(全文見《現代革命史資料叢刊》)。
  總體而言,九一八事變前,在中國尚未遭受大舉侵略的背景下,“攘外必先安內”並不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其實際意義和影響均較有限。攘外基本限於口號宣傳,尚未真正落到實處。蔣介石重提“攘外必先安內”後一個多月,日本即乘中國“內部仍紛爭不已,對滿洲問題恐難作出強烈反應”之機,發動九一八事變,這對蔣介石武力安內政策不啻是一大諷刺。當然,也應看到,在民族危機還不十分迫切背景下,蔣介石提出攘外,以日本的潛在威脅和不平等條約為對象,雖然宣傳意義遠大於實際作為,但還是表現出了一定的順應民族獨立、維護民族主權要求的傾嚮。這種傾嚮,既是他藉以應付時局的一種手段,也是其民族主義傾嚮的具體體現。
  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淪陷,外敵壓迫空前嚴重。面對驟然迫切的攘外任務,蔣介石依然堅持並更加強調7月間重提的“攘外必先安內”方針。1931年11月的國民黨四全大會期間,蔣再三表白要抵禦外侮,“先要國傢統一,力量集中”同月30日又指出: “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能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故今日之對外,無論用軍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國內之統一。”在舉國抗日氣氛高漲,當政者或奔走呼號、聲言抵抗,或猶豫遷延、噤口不言時,這一表態反映了他“攘外必先安內”的強烈信念。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後,他更全力經營其所認為的安內首務——“剿共”軍事,並逐步將“攘外必先安內”作為當時應付內外變局的主要方針。1932年6月,蔣主持召開贛、鄂、豫、皖、閩五省剿共會議,貫徹“攘外必先安內”。12月,在全國內政會議上,再次強調:“‘攘外必先安內’是古來立國的一個信條,如果內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禦外侮,而且是誘緻外侮之媒”,強調 “攘外一定要先安內”。“攘外必先安內”成為政府的重要政策。
  隨着形勢的變化,“攘外必先安內”已經具有了不同的意義。“九一八”前,將攘外懸為未來的目標還頗能引起人們的同情與期盼,而“九一八”後,攘外的迫切要求則使人們難以接受先安內的判斷。在領土主權遭受野蠻侵略,民族面臨生存危機背景下,堅持強調安內,和民衆期盼政府維護領土主權、民族尊嚴的願望確實相距太遠,對民衆心理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當時有人提出:“我們要救中國,首先要統一,要統一中國,就需要認真對日宣戰。”強調:“因對外無策,遂益使內部渙散。”認為面對日軍的狂暴侵略,衹有領導全民奮起抵抗,才能團结統一,充分培養、發揮中國的內部力量。這種攘外方能安內、攘外恰是安內有效媒介的主張,和“攘外必先安內”針鋒相對。
  1932年6月,蔣介石在廬山五省“清剿”會議上正式宣佈“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認為日本侵略是次要的,國民黨首要任務是安定國內的局面,集中力量“剿滅”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這一政策導致日本侵略步步深入,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1933年5月8日,蔣介石在崇仁總指揮部對各級剿共軍官發表長篇講話,中心意思是:(1)衹要剿匪成功,攘外就有把握。(2)日本的侵略,就是共匪所招致的。(3)目前的挫折愈多,將來的成功愈快。(4)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能戰勝一切敵人。(5)其生也為革命而生,其死也為革命而死。(6)愈是非常時期,越要小心謹慎,註重智謀。
   南昌地图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