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先生逝世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39年   元月17日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錢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
   錢玄同(1887-1939)中國語言文字學家。名夏,後更名玄同,字德潛,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早年留學日本,師事章炳麟。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字改革,曾創議並參加擬製國語羅馬拼音方案。著有《文字學音篇》以及《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古音無邪紐證》等論文。
   1887(清光緒十三年丁亥)九月十二日,錢玄同生。原籍浙江吳興(清湖州府歸安縣)。姓錢,名夏,玄同以字行。少年時字德潛,改掇獻。號疑古,有時自稱疑古玄同。父振常,清光緒間舉人,曾官吏部主事,晚年為紹興、揚州書院山長;又在蘇州工作。年六十二,始生玄同。玄同從幼生活在蘇州。兄錢恂,號念劬,清末曾任中國駐日本、英、法、德、俄、荷蘭、意大利等國使館參贊及公使。錢恂夫人單士釐(字受茲,浙江蕭山人),是我國最早邁出閨門、走嚮世界的知識婦女之一(比秋瑾、何香凝出國都還早),著有《癸卯旅行記》、《歸潛記》、《清閨秀藝文略》等。錢恂比玄同大三十四歲,單士釐在《清閨秀藝文略》跋語中稱玄同為“玄同小郎”(“小郎”即“夫弟”),玄同和其侄稻孫的年歲差不多。
   清光緒末年赴日本國留學,入早稻田大學師範科。在日本國拜見章太炎(炳麟)於《民報》社,章太炎介紹他加入同盟會,同時聽章太炎講文學音韻學。結識的許多章門弟子,後來都成了著名的學者。
   宣統年間歸國,任浙江嘉興中等學校國文教員。辛亥革命後,錢玄同先在杭州教育專署任科員、視學;1913年到北京,任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附屬中學國文、經學教員。後又長期在國立北京大學兼課。1917年加入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為會員,兼任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常駐幹事,致力國語運動。北京高等師範係今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錢玄同從1913年到北京高等師範執教,連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專任教授二十餘年。他講授的課程,以音韻學為主,還有“說文研究”“經學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書真偽略說”等。並長期任國文係主任。
   1917年,他嚮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投稿,倡導文學革命,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揭幕人之一,成為鼓吹新文化,攻擊封建主義,提倡民主、科學的勇士。他提出“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的口號,明確了新文學革命的對象。他在一篇《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的《寫作大綱》中提出改革大綱十三事,如用“國語”作文;規定語法之詞序;小學課本、新聞紙旁註註音字母;文章加標點符號;用阿拉伯號碼和算式書寫數目字;用公元紀年;書寫方式改左行直下為右行橫迤等,都是有關文化教育方面重大改革的首倡。
   《文學學音篇》是錢玄同1917年在北京大學預科講授文學學音韻部分的講義。它是中國第一部音韻學通論性的著作,首次把古今字音的演變劃分為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現代六個時期,形成了第一個完整的漢語語音史分期方案。這種歷史的觀念,超越了傳統音韻學有點有面而沒有歷史的研究方式。也正是在這一歷史觀念指導下,《文學學音篇》首次把近代音列入研究內容,指出《中原音韻》是近代北音的上源,拓寬了音韻學的研究範圍。從歷史的觀念出發,錢玄同分五章係統論述了古今音韻的發展。他從“註重之點,尤在應用方面,不以考古為重”出發,把論述重點放在“於考古通今,其用甚大”的《廣韻》和由讀音統一會討論製定,當時尚未正式頒布的國音字母—註音字母上。
   1918年至1919年的《新青年》雜志,錢玄同是輪流編輯之一。在這期間,他曾動員魯迅給《新青年》寫文章。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就是錢玄同催促他寫出的頭一篇作品,並且頭一次用魯迅作筆名。如衆所周知,《狂人日記》不但是篇白話文,而且是攻擊吃人的禮教的第一炮。 錢玄同在教學和學術研究方面的貢獻也是很顯著的。他所著的《文字學音篇》是我國高等學校最早的音韻學教科書。數十年來,影響頗大,迄今仍為音韻學家所稱引。當代許多音韻學家如羅常培、魏建功、白滌洲、趙蔭棠、王靜如、丁聲樹等或是他的學生,或受過他的教益。名史傢黃現璠曾是他的研究生。錢玄同對於“經學”創見甚多。他有兩句名言:“考古務求其真,致用務求其適。”他發表在《古史辨》上討論上古歷史和儒傢經書的文章,獨見很多,影響很大。郭沫若對錢玄同在古史研究方面的一些觀點非常贊賞,說:“這些見解與鄙見不期而同,但都是先我而發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錢玄同在國語運動、文字改革方面有突出的貢獻。他把文字音韻學精深的學術研究應用到國語統一、文字改革的實際工作中來。他既是國語運動的理論傢,又是語言文字工作的實幹者。他早年積極宣傳漢語改用拼音文字,曾采用國際音標製定漢語拼音字母。後來他和趙元任、黎錦熙等數人共同製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1935年他抱病堅持起草了《第一批簡字表》。可以說。建國以後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製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錢玄同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做過很多堅實的奠基工作,他稱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驅。 錢玄同反對封建主義文化制度,也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他寫過一篇《關於反抗帝國主義》的文章,他把反帝和反封建兩項戰鬥任務結合起來考慮,主張一面積極反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侵略,一面用民主、科學思想和現代的文化知識“喚醒國人”,使國人愛護自己的國傢。他也說過“歐化”,說中國根本改革之路在“歐化”,他對“歐化”的解釋是“全世界之現代文化,非歐洲人所私有,不過歐洲人聞道較早,比我們先走了幾步。”“九一八”事變後,他痛恨日本國帝國主義。
   1933年,日寇侵入華北,他曾把眷屬送到上海去住,自己也想離開華北到南方去。當年他寫信給黎錦熙、羅常培說,自己“既無執幹戈以衛社稷之能力”,衹能以教書“騙錢糊口,無聊極矣!可恥極矣!”可見他精神的痛苦。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開始,北平淪陷,北平師範大學西遷陝西。錢玄同因病未能隨校赴陝,也未能南下,衹得留在北平,1938年春,他恢復了舊名“錢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敵偽的順民。他常間接寄語隨北平師大遷至城固的好友黎錦熙等,說“玄同絶不污偽命”。
   1939年1 月14日,錢玄同還到孔德學校處理李大釗的遺留圖書《九通》,把它賣給當時的北京女師大,幫助解决李大釗的子女生活窘迫問題。1月17日,錢玄同忽然右腦部溢血,在德國醫院逝世。 錢玄同逝世後,當時的進步刊物《文獻》上發表署名樂顔的《悼錢玄同先生》中說:“五四”時代文化運動中錢玄同的“鬥爭精神的表現幾在任何一位同時代的鬥士之上”,“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是現代轉變期的代表人物”。又說:“平津淪陷以後,北方文化界處於暴日的鐵蹄之下,居境非常悲慘;但錢先生保持着高潔的節操,雖和錢稻孫有叔侄之親,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誼,仍然不受包圍,不被污辱,這種難能可貴的民族精神的表現,也是使得我們感動興奮的。壯年以鬥士領導青年,中年以學者努力學術,晚年以義士保持名節,錢先生總算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國傢民族的一位完人了。”
   錢玄同最早提出廢除漢字口號。其子錢三強是著名的物理學家。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