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秦惠文王滅巴蜀
| 事件經過: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增強,根據商鞅製定的伐魏策略,秦用十餘年時間,全部占有河西地區,雄據黃河天險,奠定了“王業”之基。但是在如何進一步圖謀對外擴展,建成“王業”的問題上,卻存在西徵東進兩種不同意見。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三一六),蜀國與苴國、巴國之間爆發戰爭。蜀國是戎狄之長,國都在蜀(今四川成都),苴國國都在苴(今四川劍閣東北),巴國國都在巴(今四川重慶嘉陵江北岸)。巴、蜀之間長期為仇,因為苴侯與巴王交好,蜀王就攻打苴國,苴侯出奔到巴國,並嚮秦國求救,秦惠文王想乘巴蜀交戰之機,先西行伐蜀,又擔心道路險阻,難以如期到達,韓國會乘機來襲擊。如果先東進伐韓,又恐先去伐蜀的有利時機,所以猶豫不决。秦相張儀認為,衹有中原地區纔是稱雄天下成就王業的處所,因此主張東進伐韓,劫挾周天子,以便號令天下。司馬錯則反對攻韓劫天子的方案,認為這衹能徒得惡名而無實利,甚至還會激怒中原諸侯,共同抗秦。他主張先攻滅西南的蜀國,得其土地可以擴展秦國疆域,取其財物,可以使秦國的百姓富足。巴蜀有水道通往楚國,得到了巴蜀,將來就便於攻打楚,如果把楚國滅了,天下也就易於得到。秦惠文王采納了司馬錯的主張,派張儀、司馬錯和都尉墨等人率兵從石牛道(又稱金牛道,處今勉縣西南行,越七盤嶺入四川境,,經朝天關趨劍門關)伐蜀,蜀王親自率兵到葭萌(今四川劍閣北)抵禦秦軍。蜀王戰敗後逃走,被秦軍殺死,蜀國滅亡。接着張儀、司馬錯等又率兵攻滅苴國和巴國,俘虜了巴王。秦國兼併巴蜀之後,考慮到少數族的統治者在當地還有一定的號召力,所以仍保留蜀為屬國,封蜀王之弟為君,而貶其王號為侯,令陳莊為蜀相,以張若為蜀國守,並遷徙一萬傢秦民到蜀地,以得於對蜀的控製。又在巴地設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北),改封原巴王為君長。秦國得到巴蜀地區後,更加富強,遂對趙、韓、魏三國展開大規模進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