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桂林保衛戰
| 事件經過:
傳說中的桂林保衛戰
日軍在1944年發動了被中國稱為“豫湘桂戰役”的大規模作戰,連剋河南、湖南,除了在湖南衡陽遭到了中央軍第 十軍的頑強抵抗外,一路所嚮披靡,國民黨軍大部分潰不成軍,日軍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剋,30餘架飛機,大量重炮集結於桂林一綫,準備進攻桂林。
桂林守軍原為廣西桂軍第三十一軍(下轄第一三一師和第一八八師)、第一三五師及部分地方守備部隊,在戰役開始之前,上層又把第一八八師調出,以以第四十六軍的一個大部分是新兵的後調師第一七○師來替換,同時把第三十一軍副軍長馮璜及第一三一師第三九一團調出桂林,後又把第一三五師和地方守備部隊也調走,這就使得桂林守軍衹剩下桂軍缺少一個團的第一三一師和第一七○ 師,第一七○師說是一個師,其實兵力也僅僅相當於一個團而已,在後來的戰鬥中也編入了第一三一師(也有一種說法是第一七○師沒有直接參加桂林戰役,他們衹是和日軍接觸一下就退出桂林了),而國民政府統帥部的開始的意思是要全部放棄桂林、柳州一綫,但是後來白崇僖後來又要求堅守桂林,為日後反攻爭取贏得時間,所以在15萬裝備精良的日軍面前,桂林守軍衹有廣西桂軍第一三一師這一個師1萬2千餘人,加上後來從各地自發進入桂林城的廣西地方民團,總兵力不到2 萬人,沒有坦剋飛機,衹有22門火炮(加農炮兩門炮,山炮12門,高射炮4門,戰車防禦炮4門),大部分廣西民團和少部分桂軍士兵拿的還是土槍而已,但是桂林守軍都抱着必死决心與桂林共存亡,所以士氣十分高漲,而且守軍立足於主要與日軍打巷戰,他們把所有的房子都修成了碉堡,在所有的路口都建了防禦工事,所有的水井都下了毒,實行焦土抗戰。廣西地方民團更是組成了數千人的敢死隊,他們的任務是身上綁上手榴彈或者炸藥,然後用自己的身體炸毀日軍的坦剋和登陸艇。
1944年10月28日,日軍十幾萬人馬大舉進攻桂林,桂林保衛戰開始。
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嚮桂林城外的屏風山、貓兒山等四個據點進攻,駐守這裏的桂軍2個營 700餘官兵一直抵抗到11月4日,11月4日,屏風山、貓兒山等陣地失守,日軍開始直接進攻桂林城,並且派登陸艇試圖從水路攻擊桂林,桂林守軍進行了異常頑強的抵抗,日軍曾經27次衝入桂林市中心,都因為陷入巷戰的泥潭使得損失慘重而不得不撤出,日軍曾經想從灕江迂回進攻桂林,但是被桂軍準確的火力殺傷大半,地方民團敢死隊甚至身上綁上手榴彈劃着竹排去炸毀日軍的登陸艇,日軍僅僅在灕江上就付出了陣亡7000餘人的代價,在水上戰鬥激烈的同時,城區巷戰也始終處於白熱化狀態,日軍第58師團師團長在日後的戰報中稱: “我師團在桂林遭到了廣西當地土著武裝的頑強阻擊,這些土著武裝的裝備雖差,但是極為兇悍,至死决心甚濃,其勇猛為我軍遠遠不及,我軍士氣低落到極點……”日軍下級軍官也有過這樣的記錄:“自小聽說之桂林景色宜人,為世之罕見,但今日我軍遭到了自戰爭以來最兇猛的抵抗,城中到處都是槍聲,到處都是地雷,全城都在肉搏,我大隊900餘人在戰役結束後僅剩70餘人,且多為傷兵,在戰後從敵軍死屍上發現桂林之敵軍的武器竟然大多為我國40多年前已淘汰的火槍,如此簡陋的武器居然令我們遭受到如此巨大的傷亡,雖為敵人,但亦為之忠勇精神而感概。”從此也可以看出日軍傷亡之大和士氣的低落,到了11 月7日,日軍見強攻傷亡巨大,急忙使用了大量的毒氣彈攻擊桂林各處守軍陣地,守軍中大多數沒有見過毒氣,不知道躲避,所以大量中毒死傷,其中800名桂軍士兵(多為傷兵)在七星岩抵日軍數日,日軍在損失了近千人後嚮七星岩內施放毒氣,七星岩內桂軍官兵大量中毒,日軍此時衝入其中,很多桂軍士兵用剩下的一點點力氣射擊日軍並同日軍肉搏,但終因中毒後力竭和彈盡糧絶而全部犧牲。
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陷落,守軍1萬9千餘中,1萬2千人戰死(其中一半被毒氣毒死),7000多人因為中毒昏迷不醒而被日軍俘虜。而日軍的傷亡據日軍後來遞交大本營的戰報中說:“皇軍在桂林之役中戰死1萬3 9百餘人,傷1萬91百餘人,失蹤300餘人,其中陣亡9名大佐級別的聯隊長、 31名中佐級別的大隊長,近100名中隊長和小隊長,灕江之水為敵我兩軍之血染之為赤,此役我我一生中所經歷到的最慘烈的戰役,並非在於規模,而在於敵軍之勇猛。”
桂林戰役後,聽不少廣西的老人說,在美麗的灕江上整整有過近5公裏的江面上都是中日兩軍的屍體,戰役之殘酷可見一斑。
由桂林保衛戰的激烈程度之所以被日本人排在衡陽保衛戰之前,原因是桂林守軍的裝備要比衡陽守軍的裝備差得多,且不少還是地方武裝,更重要的是桂軍始終沒有一名士兵在“清醒”的狀態下投降(被俘虜的守軍全部是被毒氣弄得昏迷不醒了的),就算在彈盡糧絶,身受重傷的情況下仍然抵抗到死,而且根據不少日本人的回憶錄,在參戰的廣西民團中,有不少還是滿頭白發的老人,而衡陽守軍怎麽說也是裝備較好的中央軍,怎麽說最後衡陽守軍也投降了,不管是什麽原因,但衡陽守軍結果是投降了。
桂林保衛戰是國民地方軍抗戰的縮影,在抗日戰場上,桂軍、西北軍、湘軍、川軍、滇軍等等,在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時期,他們依然表現出了中國人應有的血性,為拯救民族的危亡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像淞滬抗戰中,湘軍士兵在進入戰地時都要對周圍的人說:“來世再見”,桂軍士兵光着膀子挺着刺刀與日軍坦剋“肉搏”,川軍的一個師與日軍激戰僅存數百人等等,這些都是中國民族的永不屈服的象徵。
桂林官方資料之佐證
桂林光復後,據駐桂美新聞處發表言論稱中國無任何一城較此次桂林所遭劫禍更甚者。桂林一度為廣西之華麗城市,擁有五十萬人口,茲已遭受嚴重之破壞,一如羅馬之破壞迦太基者然,全城中僅有之巍然獨存建築物均為曾經日軍占作司令部,而於其撤退中未能加以破壞者,其他各建築物及民房均成斷垣殘壁,留於城中者,僅為少數居民。據陳中將稱此項居民“均為貧民而無力他去者”,日軍已遺此城人民以永恆仇恨,此城之破壞實屬殘酷,且不必要,正與上月柳州之情形相似,但其程度較柳州尤甚。倘謂生命可自城市中驅出,則今日之桂林實已為一死城,日軍於其真正撤退前,即焚燒破壞桂林,渠等並未考慮重建。去年九月美軍退時,所破壞之軍事設備鐵路及車站均未應用,日軍橫暴破壞之程度,甚於南京,可與考文特裏,鹿特丹及裏狄相比。
該段文字原載於桂林市文獻委員會編《桂林市年鑒》第卅二至卅六頁,一九四九年五月出版,轉載時略有刪節。此處可以反證桂林在1944年所受的重創以及桂林保衛戰之激烈程度。由於該戰爭為國史所湮滅,故而此文獻資料尚屬難能可貴。
對於“桂林保衛戰”數字的存疑
第58師團從北面進攻;第40師團嚮東側進攻;第37師團從東正面進攻;第34師團步兵第218聯隊嚮西南方進攻;第13、第3兩個師團,迂回桂林城,嚮南推進。第34師團主力留守全州。
10月28日,日軍接近桂林外圍。此時,由於戰場形勢的變化,橫山勇决定以第3,13兩師團南下奪取柳州,第34師團主力確保全州。直接參與桂林攻擊作戰的部隊是:第58師團,第40師團,第37師團以及第34師團218步兵聯隊。按照其滿員兵員來計算,約為53000人左右。在這些部隊的編成內共有7個聯隊,21個步兵大隊並8個獨立步兵大隊。
網絡上曾流傳過一篇歌頌此次戰役的文章,其中提及的日軍後來遞交大本營的戰報文字是:“皇軍在桂林之役中戰死1萬39百餘人,傷1萬91百餘人,失蹤300餘人,其中陣亡9名大佐級別的聯隊長、31名中佐級別的大隊長,近100名中隊長和小隊長,灕江之水為敵我兩軍之血染之為赤,此役是我一生中所經歷到的最慘烈的戰役,並非在於規模,而在於敵軍之勇猛。”
按照這個說法,日軍所有的聯隊長都戰死了,有的還死了不止一遍,而大隊長也同樣全部戰死,還差了2個。日軍損失共33000左右,占日軍進攻兵力的60%還要強。
中國軍隊的傷亡數字有些不合邏輯:“1萬2千人戰死(其中一半被毒氣毒死),7000多人因為中毒昏迷不醒而被日軍俘虜。”而據桂林城防司令部司令韋雲淞戰後所寫的《桂林防守軍戰鬥要報》記載:“桂林保衛戰中,中國軍隊傷亡約9000人,日軍傷亡6000餘人。”
事實上國軍戰報一嚮誇大日軍的損失,把國軍戰報裏的日軍損失減個零,就和日軍自己的傷亡數字差不多是常事。而日軍戰報也時常在數字上造假,將自己的傷亡數字有意擴大。但是,根據桂林官方資料,除卻數字上的不合,其餘部分大多屬實。根據很多日本老兵的回憶,難以忘記的,是在中國戰場上與桂軍的戰鬥,由此,桂林保衛戰的慘烈程度,不容置疑,衹是由於桂係軍閥所處的,在國民黨中受蔣介石排擠,各係軍閥為保存實力找藉口,相互推脫等等復雜情況,使得這場戰爭缺乏充足的文字材料並終為國史所淹沒。
桂林保衛戰的見證:八百烈士墓
八百烈士墓建在桂林普陀山博望坪,這是一個抗日英烈墓。1944年10月29日至11月初,日軍進犯桂林,國民黨第四戰區組織桂林保衛戰。國民黨31軍131師防守桂林,於日軍激戰10天。391團扼守灕江東岸地區,斃、傷敵兵至萬。適值大雨,盟軍空軍受阻,城防司令韋雲鬆等又臨陣脫逃。敵增援部隊分進合擊,穿山、貓兒山、屏風山、普陀山、月牙山等陣地相繼失陷。灕江大橋被炸斷,市、郊交通斷絶。在寡不敵衆、久戰無援的情況下,391團指揮所、1營指揮所、1連、303機槍連、輸送連、特務排、防毒排、山炮排、野戰3醫院各單位一部分和衛生隊全部,計官兵、傷員800餘人,被迫撤至普陀山七星岩內,繼續抵抗。日軍圍山後,先用山炮猛轟岩口,然後傾倒大量汽油,投入大批瓦斯彈,用火焰噴射器嚮岩內噴射,致使岩內官兵,全部壯烈殉國。
抗戰勝利後,1946年,收斂壯士遺骨,合葬於此。墓塚長方形,寬5.5米,長6.2米,高1.2米。墓碑刻:“英風狀節 蔣中正題”。
八百烈士墓是桂林保衛戰的見證與證明,是中華民族兒女堅守與抗爭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如果是問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哪次戰役最殘酷最激烈,可能有人會說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第三次長沙戰役、常德保衛戰、衡陽保衛戰等等,但是如果去問參加過侵華戰爭的不少日本老兵,就會發現這些老兵很多都一致認為1944年的桂林保衛戰是他們在中國戰場上遇到的最殘酷的戰役。
也許是由於蔣介石和桂係的矛盾,也許是桂林保衛戰的廣西桂係守軍是在拒絶執行國民政府要求撤退保存實力的情況下戰鬥,也許蔣介石的內心也想讓頗具戰鬥力的廣西桂軍與日本人拼得越兇越好,也許……等等,這種種理由導致的結果是桂林保衛戰在國 民當局的日後的抗日戰史中少有記載,在正史中幾乎就沒有記載,衹是在一些高級官員的回憶錄中有部分描述,而且這些所謂的描述都不一樣,五花八門,各不相同,自相矛盾,可能我們不妨引用部分日本人的資料還比較準確一些,畢竟從敵人的角度來看也不失為不錯的選擇。在日本人的戰史中,認為桂林保衛戰是”戰爭”中的兩次認為中國軍(大概估計衹是指國民黨軍吧?)的勇猛程度要超過自己的戰役之一(另一次為昆侖關戰役日軍第5師團被中央軍第5軍擊敗)。
先讓我們來看看桂林保衛戰前的情況,日軍在1944年發動了被中國稱為”豫湘桂戰役”的大規模作戰,連剋河南、湖南,除了在湖南衡陽遭到了中 央 軍第十軍的頑強抵抗外,一路所嚮披靡,國民黨軍大部分潰不成軍,日軍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剋,30餘架飛機,大量重炮集結於桂林一綫,準備進攻桂林。
桂林守軍原為廣西桂軍第三十一軍(下轄第一三一師和第一八八師)、第一三五師及部分地方守備部隊,在戰役開始之前,上層又把第一八八師調出,以以第四十六軍的一個大部分是新兵的後調師第一七○師來替換,同時把第三十一軍副軍長馮璜及第一三一師第三九一團調出桂林,後又把第一三五師和地方守備部隊也調走,這就使得桂林守軍衹剩下桂軍缺少一個團的第一三一師和第一七○師,第一七○師說是一個師,其實兵力也僅僅相當於一個團而已,在後來的戰鬥中也編入了第一三一師(也有一種說法是第一七○師沒有直接參加桂林戰役,他們衹是和日軍接觸一下就退出桂林了),而國 民政府統帥部的開始的意思是要全部放棄桂林、柳州一綫,但是後來白崇僖後來又要求堅守桂林,為日後反攻爭取贏得時間,所以在15萬裝備精良的日軍面前,桂林守軍衹有廣西桂軍第一三一師這一個師1萬2千餘人,加上後來從各地自發進入桂林城的廣西地方民團,總兵力不到2萬人,沒有坦剋飛機,衹有22門火炮(加農炮兩門炮,山炮12門,高射炮4門,戰車防禦炮4門),大部分廣西民團和少部分桂軍士兵拿的還是土槍而已,但國 民政府竟然要求這些部隊堅守三個月來為日後反攻贏得時間,真是令人費解?但是桂林守軍的都抱着必死决心與桂林共存亡,所以士氣十分高漲,而且守軍立足於主要與日軍打巷戰,他們把所有的房子都修成了碉堡,在所有的路口都建了防禦工事,所有的水井都下了毒,實行焦土抗戰。廣西地方民 團更是組成了數千人的敢死隊,他們的任務是身上綁上手榴彈或者炸藥,然後用自己的身體炸毀日軍的坦剋和登陸艇。
1944年10月28日,日軍十幾萬人馬大舉進攻桂林,桂林保衛戰開始。
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嚮桂林城外的屏風山、貓兒山等四個據點進攻,駐守這裏的桂軍2個營700餘官兵一直抵抗到11月4日,11月4日,屏風山、貓兒山等陣地失守,日軍開始直接進攻桂林城,並且派登陸艇試圖從水路攻擊桂林,桂林守軍進行了異常頑強的抵抗,日軍曾經27次衝入桂林市中心,都因為陷入巷戰的泥潭使得損失慘重而不得不撤出,日軍曾經想從灕江迂回進攻桂林,但是被桂軍準確的火力殺傷大半,地方民團敢死隊甚至身上綁上手榴彈劃着竹排去炸毀日軍的登陸艇,日軍僅僅在灕江上就付出了陣亡7000餘人的代價,在水上戰鬥激烈的同時,城區巷戰也始終處於白熱化狀態,日軍第58師團師團長在日後的戰報中稱: “我師團在桂林遭到了廣西當地土著武裝的頑強阻擊,這些土著武裝的裝備雖差,但是極為兇悍,至死决心甚濃,其勇猛為我軍遠遠不及,我軍士氣低落到極點……”日軍下級軍官也有過這樣的記錄:”自小聽說之桂林景色宜人,為世之罕見,但今日我軍遭到了自戰爭以來最兇猛的抵抗,城中到處都是槍聲,到處都是地雷,全城都在肉搏,我大隊900餘人在戰役結束後僅剩70餘人,且多為傷兵,在戰後從敵軍死屍上發現桂林之敵軍的武器竟然大多為我日本國40多年前已淘汰的火槍,如此簡陋的武器居然令我們遭受到如此巨大的傷亡,雖為敵人,但亦為之忠勇精神而感概。”從此也可以看出日軍傷亡之大和士氣的低落,到了11月7 日,日軍見強攻傷亡巨大,急忙使用了大量的毒氣彈攻擊桂林各處守軍陣地,守軍中大多數沒有見過毒氣,不知道躲避,所以大量中毒死傷,其中800名桂軍士兵(多為傷兵)在七星岩抵抗日軍數日,日軍在損失了近千人後嚮七星岩內施放毒氣,七星岩內桂軍官兵大量中毒,日軍此時衝入其中,很多桂軍士兵用剩下的一點點力氣射擊日軍並同日軍肉搏,但終因中毒後力竭和彈盡糧絶而全部犧牲。
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陷落,守軍1萬9千餘中,1萬 2千人戰死(其中一半被毒氣毒死),7000多人因為中毒昏迷不醒而被日軍俘虜。而日軍的傷亡據日軍後來遞交大本營的戰報中說:”皇軍在桂林之役中戰死1 萬3 9百餘人,傷1萬91百餘人,失蹤300餘人,其中陣亡9名大佐級別的聯隊長、31名中佐級別的大隊長,近100名中隊長和小隊長,灕江之水為敵我兩軍之血染之為赤,此役我我一生中所經歷到的最慘烈的戰役,並非在於規模,而在於敵軍之勇猛。”
桂林戰役後,聽不少廣西的老人說,在美麗的灕江上整整有過近5公裏的江面上都是中日兩軍的屍體,戰役之殘酷可見一斑。
由於沒有達到”堅守三個月”的目標,由於本來國 民 政 府就沒想過要守桂林,由於蔣 介石和桂係的矛盾,甚至可能由於國軍想犧牲桂林守軍來換取反攻時間,等等疑問。這場令日本人震撼的戰役卻不為衆多國人所知,國 民政府僅有的嘉奬就是把已經陣亡的桂林守軍指揮官、一三一師師長闞維雍提升為中將,僅此而已。
桂林保衛戰的激烈程度之所以被日本人排在衡陽保衛戰之前,原因是桂林守軍的裝備要比衡陽守軍的裝備差得多,且不少還是地方武裝,更重要的是桂軍始終沒有一名士兵在”清醒”的狀態下投降(被俘虜的守軍全部是被毒氣弄得昏迷不醒了的),就算在彈盡糧絶,身受重傷的情況下仍然抵抗到死,而且根據不少日本人的回憶錄,在參戰的廣西民團中,有不少還是滿頭白發的老人,而衡陽守軍怎麽說也是裝備較好的中央軍,怎麽說最後衡陽守軍也投降了,不管是什麽原因,但衡陽守軍結果是投降了。
桂林保衛戰是國民黨地方軍抗戰的縮影,在抗日戰場上,桂軍、西北軍、湘軍、川軍、滇軍等等,這些地方軍閥,在軍閥混戰的時候給老百姓帶來了極為深重的災難,但是在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時期,他們依然表現出了中國人應有的血性,為拯救民族的危亡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像淞滬抗戰中,湘軍士兵在進入戰地時都要對周圍的人說:”來世再見”,桂軍士兵光着膀子挺着刺刀與日軍坦剋”肉搏”,川軍的一個師與日軍激戰僅存數百人等等,這些都是中國民族的永不屈服的象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