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重慶大轟炸
| 事件經過:
重慶大轟炸指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戰時中國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據不完全統計,此段期間日本對重慶實施轟炸超過200次,出動9000多架次的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重慶死於轟炸者10,000以上,超過 10,0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份繁華地區被破壞。日本對重慶實施的空襲,是繼德國在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中對格爾尼卡(Guernica)平民實施轟炸之後,歷史上最先實行的戰略轟炸。其目的是希望透過製造大量平民殺傷,以瓦解對方抵抗的士氣。故此轟炸時不分前綫及後方,亦不以軍事目標為主要對象,反而多以為居民區、繁華的商業區等為目標。之後二次大戰中德國對英國考文垂的空襲;英、美對德國的空襲,皆為同樣的手法。日本轟炸重慶時首次大量使用燃燒彈,用以燃燒市區的房屋。到了二次大戰的末期,美國亦以相同的手段對付日本,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燃燒轟炸。
經過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中國展開對日抗戰。11月,國軍在淞滬抗戰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機,國民政府在11月20日起遷往重慶作為戰時首都。
1938年初至1938年底,日本對重慶主要為試探性的轟炸。出動的架次較少,多數為陸軍航空隊。1938年10月日軍攻陷武漢後,日軍在日皇的命令下開始嚮重慶實施戰略轟炸,目的是希望震撼作為戰時首都的重慶,打擊中國政府抗戰的意志。同年12 月底起,由陸軍對重慶開始實施戰略轟炸。1939年5月,改以海軍實行轟炸。5月3日及4日,日機從武漢起飛,連逐轟炸重慶市中心區,並且大量使用燃燒彈。重慶市中心大火兩日,商業街道被燒成廢墟,2000人以上死亡,十萬人以上無傢可歸。外國使館亦受波及。此次轟炸稱五三、五四大轟炸。
1940年5月,日本大本營發動《101號作戰》,由陸、海軍同時對中國後方進行轟炸。陸軍主要以山西運城為基地,海軍主要基地為漢口。轟炸重慶的日機超過2,000架次。8月19日的轟炸尤為慘烈,日本海軍投入超過140架轟炸機,以零式戰機護航轟炸,重慶2000多戶民居被毀,稱八一九大轟炸。
1941年初,日軍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先嚮中國集中力量進行空襲,發動名為《102號作戰》的大規模轟炸。在1月至8月,超過3,000架次飛機空襲重慶,當中包括夜間空襲。6月5日,從傍晚起至午夜連續對重慶實施多小時轟炸。重慶市內的一個主要防空洞部份通風口被炸塌引緻洞內通風不足,洞內市民因呼吸睏難擠往洞口,造成互相踐踏,估計數以千人死亡;稱為六五隧道慘案。
1941年中以後,日軍為準備在太平洋發動戰爭,陸、海軍航空隊主力從中國抽出。之後對重慶衹有零星轟炸。到了1943年8月以後,日軍再無能力空襲重慶,重慶大轟炸告一段落。
戰略意義
空襲後的重慶中心市區重慶大轟炸是二戰期間對參戰國首都(陪都)大規模轟炸之一重要戰例。日方原本希望依靠威懾性轟炸促使中國軍民投降,但國民政府在八一九大轟炸後發佈《國民政府令》,正式確認重慶為“陪都”,且“還都以後,重慶將永久成為中國之陪都”,表達了抗戰到底的决心。作為報復行動,1944年之後,從中國成都雙流機場起飛的美國B-29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空襲中幾近毀滅的日本為此次戰爭付出了沉重代價。
中國的反擊
蘇聯航空志願隊於1938年10月進駐重慶,開始反擊日本轟炸,以20多架伊-15,伊-16戰鬥機對抗80多架日軍戰鬥機和轟炸機,擊落敵機數十架。
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
中華民國空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