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共産黨大事記(1930年)
| 事件經過:
1月5日,毛澤東針對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的右傾悲觀思想給他寫了復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中批評那種不原做艱苦工作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錯誤傾嚮,指出衹有中國工農紅軍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纔是半殖民地農民鬥爭的最高形式和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必將燎原。那種先爭取群衆然後再舉行全國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理論,是於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毛澤東在這封信中,總結各個革命根據地的經驗,發展“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開始形成了以農村包圍城市、在農村地區先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關於中國革命道路的思想。這是對於馬剋思列寧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重大發展。同年5月,毛澤東針對紅四軍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錯誤傾嚮,寫了《調查工作》(媽《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強調“我們的鬥爭需要馬剋思主義”,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必須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這篇文章,初步論述了黨的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和群衆路綫的基本思想。
2月6日至9日,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和紅五、六軍軍委在江西吉安陂頭召開聯席會議(通稱二七會議),毛澤東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確定黨的任務是深入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和發展工農武裝。會後,根據這次會議的决定,將贛西、贛南特委合併為贛西南特委,劉士奇為書記,並建立了贛西南蘇维埃政府。
2月,周逸群、段德昌等在湖北省洪湖地區領導的中央獨立師(1929年底由鄂西遊擊總隊改編而成,師長為段德昌),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擴編為紅六軍,孫德清任軍長(不久因病離職,由曠繼勳繼任),周逸群任政治委員。
3月,在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推動下,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在上海成立,會上魯迅作了題為《對於左翼作傢聯盟的意見》的重要講話。後來又成立了左翼文化界總同盟。左翼文化工作者及其各種組織,對於宣傳馬剋思主義思想,擴大共産黨的影響,反對國民黨法西斯文化專製主義和文化“圍剿”都起了重要作用。
4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國共産黨鄂豫皖邊特委會成立,郭述申任書記;並將原分屬於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的紅十一軍改編為紅一軍,許繼慎任軍長,曹大駿任政治委員兼前敵委員會書記;6月,成立了以甘元景為主席的鄂豫皖特區蘇维埃政府,從而加強了對根據地和紅軍的統一領導,並標志着鄂豫皖邊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後來,紅一軍與蔡申熙、陳奇等領導的紅十五軍合編為紅四軍,曠繼勳任軍長,餘篤三任政治委員。
5月,毛澤東在江西省尋烏縣邀集有關方面代表開調查會,並寫了《尋烏調查》。十月底,又對興國永豐區做農村社會調查,寫了《興國調查》。毛澤東先後所作的大量農村調查研究工作,為黨的土地革命政策的製訂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豐富和發展了馬剋思主義的調查研究思想。
5月中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會議討論軍隊內黨的組織、政治委員制度、士兵委員會和政治工作等問題,並决定各地紅軍要相對集中,主要戰略區域的紅軍要合編成軍團。這次會議對紅軍的發展和建設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月,中共中央和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上海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國蘇维埃區域代表大會,討論紅軍的組織和蘇區建設等問題,並通過《政治决議案》、《土地暫行法》等文件。這兩個會議也有一些“左”的,提出了無條件地擴大紅軍、繼續宣傳土地國有等主張,並認為目前蘇區的主要危險是右傾保守觀念和“富農路綫”,主要任務是進攻城市。
6月11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宣傳部部長李立三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上海召開。這次會議通過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决議,對於中國革命形勢、性質和任務等問題提出了一整套的錯誤主張,標志着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在黨中央占了統治地位。這次會議的决議,運用和發展共産國際過分誇大資本主義總危機“第三時期”理論和其他一些“左”的理論,片面誇大國內統治階級的危機,過高估計革命力量的發展,否認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否認中國民主革命的長期性,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並且不切實際地提出爭取以武漢為中心的附近省區的首先勝利,進而在全國推翻國民黨政權,建立全國革命政權的“左”的“策略總路綫”。不久,李立三等人製定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總暴動和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幻想能夠“會師武漢”、“飲馬長江”;隨後又將黨、團、工會的各級領導機關合併為準備武裝起義的各級行動委員會。這個“策略總路綫”推行的結果,使各地紅軍和根據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6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四軍、紅十二軍和紅六軍(七月改稱紅三軍)在福建汀州(即長汀)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隨後,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不久,一路軍改稱為紅軍第一軍團,成立了中共紅一軍團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全軍團共有2 萬餘人。紅五軍和紅八軍,在湖北大冶合編為紅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並組成中共紅三軍團前敵委員會,彭德懷任書記。7月,由湘鄂邊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編的紅四軍與紅六軍在湖北公安會師後,組成紅二軍團(紅四軍改稱紅二軍),賀竜為總指揮,周逸群為政治委員,並組成了中共紅二軍團前敵委員會,周逸群任書記。9月,鄂西特委改為湘鄂西特委,中共中央派鄧中夏任二軍團政治委員、前委書記和特委書記。同時成立湘鄂西蘇维埃政府。
7月27日,紅三軍團趁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第四路軍總指揮何鍵以大部兵力追擊張發奎、李宗仁部隊的機會,迅速攻占長沙城,10天後被迫退出。8月23日,紅一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與紅三軍團會合後,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和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前委書記兼總政治委員和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主席。紅一方面軍成立後,再次攻打長沙,因兩次攻城不剋,遂移師江西,攻占吉安,擴大了贛南、湘東的紅色區域。7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正式組成以周建屏為軍長,吳先民為代政治委員,鬍庭銓為前敵委員會書記的紅十軍。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後來進一步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9月24日至28日,中國共産黨在上海召開六屆三中全會。會議前在瞿秋白、周恩來等主持下,根據共産國際的指標,已糾正了部分“左”傾錯誤。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批評了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錯誤,停止了李立三等組織全國總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行動。這樣,就在中共中央結束了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的統治。
10月下旬,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江西行動委員會在江西省新喻縣(今新餘縣)羅坊召開聯席會議。會議根據國民黨軍隊即將開始嚮中央蘇區“圍剿”的實際情況,决定紅一方面軍不再去進攻大城市,而是東渡贛江,退到根據地內作戰,以便打破敵人的“圍剿”。會議通過的《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一方面軍及江西黨的任務的指示》,強調紅一方面軍在作戰時要靈活運用戰略戰術。
11月1日,紅一方面軍總部根據“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命令紅一方面軍移師贛江東岸。12月16日,蔣介石糾集十萬兵力,對中央蘇區開始進行第一次軍事“圍剿”。30日,紅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把敵人引到根據地內,取得了竜岡戰役的勝利,斃傷俘敵近萬人,繳獲各種武器9000多件,並活捉國民黨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接着,紅軍乘勝追擊,又廳東韶殲敵一個多旅,繳獲各種武器2000多件。至此,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這次“圍剿”。
11月上旬,國民黨軍隊采取“分區重點圍攻,步步為營,逐步清剿”的方針,開始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大規模“圍剿”。到1931年的下半年,洪湖地區的軍民在湘鄂西特委的領導下,先後進行了三次反“圍剿”的鬥爭,使紅軍的武裝力量得到了發展。
12月上旬,國民黨軍隊近10萬人,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開始舉行第一次“圍剿”。到翌年春,紅軍采用避強擊弱和“群衆戰爭的戰略戰術”,經過一係列戰鬥,共殲敵數千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這次“圍剿”。3月,紅四軍轉入進攻,在雙橋鎮又殲敵5000餘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