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斯巴達剋斯起義
| 斯巴达克斯起义
事件經過:
斯巴達剋 Spartacus(公元前71年)
古羅馬奴隸起義的領袖。在戰鬥中被俘並淪為奴隸,被賣到卡普阿一角鬥士訓練所。公元前73年初夏,為爭取自由率70名角鬥奴隸起義,占領附近的維蘇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産農民的響應,不久即擴至數千人。他所率義師得到奴隸和貧民的廣泛擁護,隊伍不斷擴大,盛時曾達到12萬人。公元前72年率軍先北後南進行了3次遠征,多次打敗羅馬軍隊。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亞境內與剋拉蘇•迪弗斯决戰,起義軍失敗,斯巴達剋在激戰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予羅馬統治者以嚴重打擊,但因歷史條件的限製和起義者未建立適當的基地,內部發生分裂等,終被強大的羅馬統治者所鎮壓。馬剋思稱斯巴達剋是“偉大的統帥,古代無産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贊譽他為“最大一次奴隸起義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在人類戰爭史中,反階級壓迫的戰爭占有相當的比重。在這種戰爭中涌現出的軍事歷史人物的事跡無不英勇悲壯,可歌可泣。在古羅馬奴隸製時代,奴隸領袖斯巴達剋領導的大起義,曾經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其不畏強暴、前仆後繼求解放的鬥爭精神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奴隸,譜寫了奴隸解放的光輝詩篇。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鬥場,強迫奴隸成對角鬥,並讓角鬥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一場角鬥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屍體。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剋起義爆發了。
斯巴達剋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在一次戰爭中斯巴達剋被羅馬人俘虜,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受非人待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斯巴達剋嚮他的夥伴們說∶“寧為自由戰死在沙場,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於角鬥場。”角鬥士們在斯巴達剋的鼓動下,拿了廚房裏的刀和鐵叉,衝出了牢籠。在路上,他們正好遇上幾輛裝運武器的車子,就奪取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跑到幾十裏以外的維蘇威火山上聚義。斯巴達剋率領起義者在這裏安營紮寨,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
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斯巴達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個部落的,也參加了起義。起義隊伍由70餘名角鬥士很快發展為約1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的一些小部隊,斯巴達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此外還有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裏還組織製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並製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不久就控製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剋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嚮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裏人數達到 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裏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剋。這時,起義軍內部産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睏難,主張離開意大利,衝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乡。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意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斯巴達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達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意大利。在齊紮爾平斯高盧省(北意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者受到勝利的鼓舞又因越過阿爾卑斯山有不少睏難,斯巴達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揮師南下,返回意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嚮南方進軍。
面對這支馳騁於意大利的起義隊伍,羅馬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沒有人敢競選執政官。元老院宣佈國傢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剋拉蘇斯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剋的軍隊在意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裏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衹,斯巴達剋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時,剋拉蘇斯在起義軍兵營後方構築了一道工事,切斷了起義軍撤回意大利的後路。挖的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裏,寬和深均為4.5米),並築起土圍。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突破了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剋的軍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不久,斯巴達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後(達7萬人),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占領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爾的西,乘船渡海駛嚮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羅馬元老院竭力想盡快地將起義軍鎮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剋拉蘇斯。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剋决定對剋拉蘇斯的軍隊發起總决戰。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嚮北方,迎擊剋拉蘇斯。在阿普裏亞省南部的激戰中,斯巴達剋軍隊雖在數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鬥。斯巴達剋身先士卒,騎在馬上左衝右突,殺傷兩名羅馬軍官。他决心殺死剋拉蘇斯,但由於大腿受了重傷,衹好在地上屈着一條腿繼續戰鬥。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剋也壯烈犧牲。約 5000名斯巴達剋起義軍逃往北意大利,不幸在那裏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沒有統一領導的起義隊伍在意大利許多地區仍然堅持戰鬥10年之久。
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剋起義失敗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沒有一個能夠聯合廣大受剝削群衆的總綱領;參加起義的羅馬社會各階層的社會成分和民族成分復雜,對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戰指揮上由於缺少經驗也有許多錯誤等。然而,這次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製的經濟危機,促使羅馬政權由共和製嚮帝製的過渡。斯巴達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鬥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馬剋思稱他是“古代無産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說∶“斯巴達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斯巴達剋起義對奴隸解放與自由運動是一次巨大推動,在人民群衆爭取社會解放的鬥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跡。列寧在評價斯巴達剋起義時指出∶“在許多年間,完全建立在奴隸製上的仿佛萬能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在斯巴達剋領導下武裝起來、集合起來並組成一支大軍的奴隸的大規模起義的震撼和打擊。”就當時來說,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奴隸製基礎。奴隸主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産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並開始改變控製奴隸的方法和對奴隸的態度。他們盡量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的奴隸集中使用,提防他們聯合在一起。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隸就在這樣的方式下開始演化為“隸農”,而釋放奴隸的數目也漸漸增多。上述情況到公元1世紀後就更為普遍。
斯巴達剋起義能夠建立較強大的軍事組織,多次打退羅馬精銳部隊,在軍事上有許多成功之處,如在戰鬥行動中力求奪取和掌握主動權;組織好步兵和騎兵的協同,力主進攻;在戰區內巧妙地機動部隊;行軍隱蔽迅速,設置埋伏,實施突襲;善於各個殲滅敵人。這些對後來的奴隸起義戰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斯巴達剋領導的古代羅馬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羅馬的戰爭中被俘,賣到卡普亞的一個角鬥訓練所當角鬥奴隸。公元前73年,斯巴達剋和他的夥伴們不堪忍受角鬥士的悲慘境地,决定起義。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剋在外逃跑期間,被羅馬人的一百個人包圍着打,從早打到晚,被打得沒有力氣了,被活捉,羅馬人也被打死了49個,被捉後,斯巴達剋被帶到羅馬城中的科裏色姆鬥獸場裏,先與一頭獅子打,打死獅子後,又和10個奴隸打,幾個奴隸被勸說後,一起逃出了羅馬城,起義便開始了。
古羅馬共和國後期,斯巴達剋領導的大規模奴隸起義。
斯巴達剋(?~公元前71)為色雷斯人,在反抗羅馬徵服的戰爭中負傷被俘,淪為卡普阿角鬥士訓練學校的角鬥奴。前73年春夏之交密謀暴動,事泄後領70餘名角鬥士逃往附近的維蘇威山起義。遠近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産農民紛紛響應,起義軍迅速發展到數千人。斯巴達剋被推為領袖,剋裏剋蘇和恩諾麥伊為其副手。起義軍多次打敗當地官軍,隊伍日益擴大。羅馬當局派G.剋勞狄烏斯率軍3000人前往鎮壓,包圍維蘇威山。起義軍乘夜暗順着野葡萄藤編成的梯子滑下懸崖,繞到羅馬軍營寨側後突然發起進攻,擊潰羅馬軍。起義軍名聲大震,隊伍擴大到上萬人。斯巴達剋把起義軍編成步兵、投槍兵、騎兵、偵察兵、通信兵和輜重隊,進行嚴格訓練。
同年秋,羅馬派執政官P.瓦利尼烏斯率2個軍團約1.2萬人圍剿。斯巴達剋采取避強擊弱、各個擊破戰法,首先擊潰瓦利尼烏斯副將傅利烏斯率領的2000人,繼而在薩林納擊敗另一副將科辛紐斯率領的援軍。瓦利尼烏斯調整部署,挖壕築壘,把起義軍壓縮在一個崎嶇的山區。斯巴達剋施巧計迷惑敵人,在夜暗掩護下率軍沿狹窄山路撤出包圍圈,占領有利地形設伏,打敗追擊的官軍。前72年初,起義軍轉移到意大利半島南部,然後沿亞平寧山脈東側嚮北推進。年中,羅馬元老院派執政官C.楞圖魯斯和L.蓋利烏斯率2個軍團進剿。這時,起義軍內部出現分裂。剋裏剋蘇率一支人馬脫離主力,在阿普利亞北部的加爾加諾山麓大部被殲,剋裏剋蘇陣亡。斯巴達剋率軍繼續嚮北推進,計劃翻越阿爾卑斯山,離開意大利。他利用敵人兵力分散的弱點,先打敗楞圖魯斯指揮的堵截軍團,繼而擊潰蓋利烏斯率領的追擊軍團。一路上起義隊伍發展到12萬人左右。
起義軍進抵山南高盧的穆蒂納城,打開了渡過波河通嚮阿爾卑斯山的道路。但斯巴達剋並沒有按原計劃翻越阿爾卑斯山,而是揮師南下。羅馬元老院非常驚慌,擔心起義軍攻打羅馬,宣佈國傢處於緊急狀態,並授予M.L.剋拉蘇相當於獨裁官的權力,令其率6個軍團會同上述2個軍團繼續截擊。同年秋,起義軍避開羅馬城,開赴意大利半島南端,準備渡海去西西裏,但因缺乏船舶未果。這時,剋拉蘇率近10個軍團追來, 在起義軍背後布魯提烏姆(今卡拉布裏亞)半島地峽處構築一道橫貫半島的大壕溝(長約55公裏,深寬各4.5米)進行圍困。斯巴達剋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利用敵人疏於戒備之機,指揮起義軍在一段不長的壕溝中填滿樹枝、泥土和木材等,而後以騎兵為先導突破封鎖綫,直奔布倫迪休姆,企圖由此渡海去希臘。為盡快殲滅起義軍,羅馬當局從馬其頓調回L.魯庫魯斯的軍隊,從西班牙調回龐培大軍,協同剋拉蘇從東、北、南三面包圍起義軍。起義軍接近布倫迪休姆時,魯庫魯斯的軍隊已在該處登陸,龐培率軍從北面壓來,而剋拉蘇也從後面追來。在此危急時刻,起義軍內部再次發生分裂,一支1.2萬人的隊伍脫離主力行動,被剋拉蘇消滅。面對強敵,斯巴達剋决定在幾股敵人會合前,與最近的剋拉蘇軍隊决戰。前71年春,雙方在阿普利亞境內激戰。起義軍戰士英勇不屈,但終因師旅疲憊而戰敗。斯巴達剋壯烈犧牲,另有約6萬名起義軍將士戰死,6000名被俘官兵全部被釘死在卡普阿到羅馬大道兩邊的十字架上。
斯巴達剋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英勇鬥爭的氣概,斯巴達剋高超的統帥藝術,卻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其作戰行動的主要特點是:步騎協同,隱蔽機動;出敵不意,外綫進攻;避強擊弱,各個擊破。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滅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