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圍魏救趙
| 事件經過:
圍魏救趙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原文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此計的意思是:攻打正面強大集中的敵人,不如退到敵人虛弱的後方;然後利用敵人的精銳正在攻打別的國傢,並且兩軍相持不下時,趁機攻占敵方的本土,迫使敵人退兵或分兵;然後尋找機會,消滅敵人。
註釋
共敵不如分敵: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敵陽不如敵陰: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敵人虛弱的地方。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典故
來自“孫臏救趙”的故事。
戰國時代,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嚮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誘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大敗魏軍,並生擒龐涓。
此役孫臏采用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之法,“圍魏救趙”,大破魏軍,成為著名戰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