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黃帝內經》問世
| 事件經過: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錄樞》兩大部分。各81篇,主要論述人體解剖、生理、脈學、病理、病因、疾病癥狀、診斷、治療、預防及養生等方面的內容,書中體現的整體觀、物質觀念、運動變化和預防醫學思想等,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嚮和辯證觀點。《素問》主要以陰陽五行觀念來解釋生理及病理現象,它將人的五臟六腑等生理器官視為依循陰陽五行構建的一個整體,認為這個整體被破壞了,就會發生疾病。《靈樞》則主要闡明針刺和炙的療法,它對經絡、穴位、針炙理論、針刺用具、針刺方法、針炙的適應癥、註意點和禁忌等,均有詳細的闡述。其中按針的不同使用已有九種分類,稱為"九針"。說明我國的針炙療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靈樞》中還有屍體解剖的記載,這表明我國兩千多年前的人體解剖學,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紀元以前的年代裏,人類社會形成了三個理論化的醫學體係,即中國醫學、印度醫學、希臘醫學。遠古中國醫學以《黃帝內經》為代表,是當時理論性最強、係統化程度最完整的醫學體係,它強調“天人合一”和人體自身統一性的整體論治觀念,它以東方自然辯證哲學為文化基礎而形成陰陽五行學說,它獨具風格的“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和經絡學說,均成為中國醫學最鮮明的標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