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第一次鴉片戰爭
事件經過: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綫是英國強行嚮中國推銷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結束。因此而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香港島也在這次戰爭中被割讓給英國,除此之外,英國還得到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等,至於割地和賠款,對近代中國來說也是第一次。
英國方面經常稱第一次鴉片戰爭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雖然這場戰爭衹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係列戰鬥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背景
清廷閉關政策
中國自古因自身歷史條件自居天朝上國,視其它國傢為未開化之國,未對傳統的範圍外的國傢民族有足夠的瞭解。明末清初以來,愈來愈多歐洲人東來中國發展貿易,但清朝自康熙以來一直收緊外貿政策,僅允準番商“將來衹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重視對外貿易,采取閉關政策。
1757年,清廷關閉江、浙、閩三海關,衹留廣州一口通商。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進一步限製外人來華貿易,批準兩廣總督提出的《防範外夷規條》,嚴限製外人來華貿易外。更規定武器、米糧、硝磺、鐵鍋、廢鐵和各種鐵器不準出口。蠶絲、綢緞也有出口數量規定。175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輝(James Flint)率領英國船北上天津,通過直隸總督嚮乾隆皇帝遞交訴狀,告廣州海關刁難勒索外商,希望清朝開放多個通商口岸。乾隆皇帝閱後大怒,認為英國人越級上訪,有辱大清朝廷尊嚴。下令將洪任輝驅逐。
1760年,恢復公行,專辦對外貿易,對外商嚴加限製,不準外商與官員直接接觸,指定須由公行與外商聯繫,使公行成為外商與中國官府聯繫的中介。這種保守的閉關鎖國政策埋下了中英兩國衝突的遠因。
兩國貿易逆差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産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麽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外交挫敗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喬治·馬戛爾尼來華,清廷以為英使是為了嚮乾隆帝賀壽而來,稱使團帶來的禮物是貢物。馬戛爾尼堅持不肯行三跪九叩禮,經過連番爭辨,最終行英式的一膝一跪之禮,使乾隆心中仍然不滿,而使團在覲見皇帝後被勒令離去。馬戛爾尼提出的增開商埠、減免課稅等要求都被清廷以不合天朝體製為由而拒絶。
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英使阿美士德來華,希望改善對華的通商關係。阿美士德因為拒行中國的三跪九叩禮而被驅逐,未能與嘉慶皇帝會面。
1833年,英王任命上議院議員、海軍將官律勞卑(William John Napier)為駐華商務監督,至此,遂由東印度公司的對華關係,轉變為英國政府的對華關係。1834年7月,律勞卑未經許可擅自從澳門進入廣州城,並遞交“平行款式”公函,違反大清規則。兩廣總督盧坤令其離境,並揚言中斷中英貿易。律勞卑雇人在廣州各處張貼告示,指責盧坤。9月2日盧坤下令全面終止與英國的貿易,並派兵包圍英商館,撤走所有中國傭工,嚴禁人民嚮英人提供任何供給。律勞卑調來英國一艘巡邏艇兩艘護衛艦駛嚮黃埔進行威脅,與中國海岸警衛虎門炮臺交火35分鐘,駛入珠江。盧坤隨即將12艘大船沉於珠江河底攔截,又從各地調動艦衹28艘圍堵。英艦進退失據。9月21日律勞卑在清廷水師的監視下無條件撤出廣州。9月27日重開中英貿易。
鴉片輸入中國
為了擺脫貿易逆差,英國從其殖民地印度走私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故中國歷代亦嚴格控製其入口。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但鴉片販子不顧禁令,賄賂清廷官吏,勾結國人,在廣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由於走私鴉片利潤甚豐,鴉片走私來華日益嚴重,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9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産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衆,為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鴻臚寺卿黃爵滋上奏道光帝要嚴禁鴉片,痛陳:
“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至二千餘萬兩。自十四年至今,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兩。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鬍底!”
虎門銷煙
販賣鴉片的躉船,和中國漁船相比下大得多。
由於鴉片的危害日趨嚴重,使得朝野上下,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1838年底,清朝道光帝頒布禁煙令,並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産,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英國出兵
1839年7月,九竜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
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開進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綫。
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决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存放鴉片。
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帝旨意,宣佈正式封港,永遠斷絶和英國貿易。1月8日英國“窩拉疑”號艦長宣佈,自1月15日起,封鎖廣州口岸與珠江口。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謂正密切註意英人在華利益及國傢尊嚴。
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係中斷,朕已極嚴重註意,並將繼續註意這一影嚮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
4月,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英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衹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志着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據羅茲·墨菲的分析,則是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傢。而中國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國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將中國的拒絶看作是落後的表現,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嚮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認為這對雙方都會帶來利益。正是雙方的自大,導致了正面衝突的爆發。
戰爭前的雙方軍隊
* 戰爭前中國名義上有22萬八旗以及66萬緑營軍隊。清朝最後一次用兵是1804年結束的鎮壓手持原始武器的川楚白蓮教起義,又已經35年不作戰,軍隊戰鬥力嚴重衰退。
* 英軍參加的上一次重要戰爭是1815年截止的抗擊不可一世的法國拿破侖戰爭,英軍獲勝。
中國方面權力機構
1840年至1842年軍機大臣: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賽尚阿(1841年入)、祁寯藻(1841年入)。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衹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懿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在封鎖珠江口之後,北上進攻浙江舟山,並攻陷戰略要地定海縣城。(中國方面稱英軍之所以北犯浙江,是因為遭早已當地準備作戰的林則徐擊退,之後轉而攻擊廈門,亦被閩浙總督鄧廷楨擊敗。但英國方面的指令從一開始已是進攻定海。)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開始動搖。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12月,琦善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律談判,拖延時間。義律失去耐心,决定戰後再商。 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占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師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使被道光帝斥為一片鬍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準,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第二階段
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傢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但義律先下手為強,於1841年2月23日進攻虎門炮臺,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來源請求],但不敵英軍,虎門炮臺最終失陷。5月21日,奕山令水陸軍1700餘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次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四天之內,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奕山竪起白旗求和,簽訂《廣州和約》,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傢嚮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英軍收錢後也撤出廣州。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發生了三元裏抗英事件。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
第三階段
英國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撤換義律,改派璞鼎查來華為全權代表,擴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總兵葛雲飛及四千將士戰死,英軍也損失慘重。英軍後來又攻打長江的門戶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臺,兩江總督牛鑒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鑒逃走,東炮臺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臺,孤軍作戰,直至戰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為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7月21日,英軍6600餘人擊敗鎮江城外緑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英軍死37人傷129人,旗兵死約600人,海齡自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嚮英軍交納五十萬兩贖城費,免收軍事占領。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清廷處於不利位置。
和約簽訂
清軍節節敗退,道光帝派耆英和伊裏布為欽差大臣,與英軍交涉議和。1842年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璞鼎查威脅限日定議,否則發炮攻城,這使耆英和伊裏布衹好全面接受英方提出的提款。1842年8月29日,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戰爭結束。
戰爭結果
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香港島因此被割讓給英國,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五大口岸被迫開放給英國人貿易和居住。
列強不欲英國坐大,紛紛與中國簽訂更多不平等條約。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10月24日,法國與中國簽訂《黃埔條約》,享有領事裁判權和傳教權等。1843年10月8日,中英簽署了《虎門條約》,重新規定了英國所享有的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
影響
吸食鴉片者
政治及外交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 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當時衹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註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包括朝廷在內的絶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嚮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緻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纔出現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
而英國享有最惠國待遇,其後各國紛紛要求此一條款,清廷失去某一特權於一國,等於失去該特權於列強,這使清廷外交上處於不利的弱勢位置。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英國可在五個通商口岸各駐兵艦一艘,以後商港越開越多,深入內地,使國防受到威脅。香港島被割讓給於英國,開外國人要求割地先例,在後來的戰爭中更多土地被外國所奪去,使中國領土失去完整。領事裁判權使中國司法主權受到破壞,外國人犯法不受中國法律製裁,清廷無法管製外國人在華的違法行為。
鴉片戰爭是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的開端,一場戰爭竟簽下多達5條條約,分別為《穿鼻草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虎門條約》和《黃埔條約》,其中《黃埔條約》中法國取得傳教權,入侵中國傳統文化;美國人更通過《望廈條約》中取得治外法權。這使以後與列強簽下更多更不合理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國際地位下降,而割地和賠款對中國來說也是第一次的。這些不平等條約要到半個多世紀後的民國時期才能正式廢除。
經濟民生
戰爭後中國的對外政策仍是旨在“羈縻”。對於《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反應並不激烈,反而對中英兩國文件采用平等體製感到不安。但是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五口通商後,清朝海關及稅率被英國控製,關稅主權受到破壞,進口貨衹抽百分之五的低稅率,外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無法保障中國國內工商業。鴉片繼續銷售,吸食者不斷增加,白銀外流,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情況更加嚴重。英國輸入中國的貨品大增,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為90多萬英鎊,到1845年已到達239萬4千英鎊,嚴重打擊中國民族工商業,使原本問題重重的社會經濟更加惡劣。
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中,衹有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産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後來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為紀念《南京條約》開放上海而被命名為南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