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薩爾滸之戰

國度: 中國  

朝政: 明代

國君紀年: 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四十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開端時間: 1619年三月1日

終結時間: 1619年  

地點: 薩爾滸

萨尔浒之战
事件經過:

  薩爾滸之戰是1619年後金和明朝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市東大伙房水庫東南岸,是一座山名)進行的一場大戰,後金軍大敗明軍,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格局。
  
  戰爭起因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歷數大明朝廷的七大罪狀,嚮朝廷宣戰。連陷撫順、東州、馬根單、撫安堡等地,撫順總兵李永芳乞求降後金,範文程亦降後金,副將王命印戰死殉國,又擊殺廣寧總兵張承蔭、副總兵頗廷相。七月,後金軍攻入鴉鶻關(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葦子峪鎮),越過遼東邊墻攻占清河堡(位於今遼寧本溪),守將鄒儲賢戰死。
  
  戰爭過程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明神宗任命楊鎬為遼東經略,率領明軍,分四路合擊,直搗後金大本營赫圖阿拉。四路軍的主帥分別為山海關總兵杜鬆、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
  
  杜鬆部為主力,出撫順關;劉綎驍勇善戰,但與楊鎬素不和,被派往東路,會合朝鮮王朝援軍,孤軍深入;馬林合努爾哈赤的女真內部宿敵葉赫兵,出靖安堡攻其北;李如柏經清河堡,取鴉鶻關;總兵官秉忠、遼東部司張承基部駐守遼陽,作為機動﹔李光榮率軍駐廣寧保障後方;副總兵竇承武駐前屯監視蒙古;以管屯都司王紹勳總管運輸糧草輜重。楊鎬本人則坐鎮瀋陽,居中指揮。
  
  明軍情報泄露給後金軍,使後金軍早有準備,以“憑爾幾路來,我衹一路去”的方針,集中兵力、逐個擊破的,以多戰少。杜鬆輕敵冒進,在薩爾滸被努爾哈赤打敗。明軍被擊潰,傷亡四萬五千多人。努爾哈赤又馳兵與代善會師,擊破進攻吉林崖的杜鬆軍,杜鬆戰死,明西路軍覆沒。繼而馬林敗逃開原,劉鋌戰死,僅李如柏全師而退。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在遼東地區進行的一場决定性的會戰。在這次戰爭中,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本來明軍以多戰少,卻變成後金軍以多勝少,取得了勝利,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態勢。“明朝方面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此役更驚動明神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在薩爾滸山建立一座《薩爾滸之戰書事碑》,親撰碑文,並有詩:“鐵背山頭殲杜鬆,手麾黃鉞振軍鋒;於今四海無爭戰,留得艱難締造蹤”。
  
  軍隊資料
  單位 指揮官 兵數估計
  統帥 遼東經略 楊鎬 15,000
  西路軍 山海關總兵 杜鬆 總兵 王宣
  總兵 趙夢麟
  兼軍 張銓 30,000
  遊擊 襲念遂
  遊擊 李季泌
  監軍 潘宗顔 2,000
  北路軍 開原總兵 馬林
  副總兵 麻岩
  馬燃、馬熠 10,000
  兼軍 範宗顔 10,000
  遊擊 寶永澄
  葉赫部援軍貝勒金臺石、布揚古 10,000
  東路軍 遼陽總兵 劉鋌 兼軍 康應幹 10,000
  遊擊 喬一琦 7,000
  朝鮮援軍 薑弘立 13,000
  南路軍 遼東總兵 李如柏
  總兵 賀世賢
  兼軍 閻鳴泰 40,000
  
  萬歷四十七年(1619)二月,楊鎬在遼陽誓師之後,由於大雪迷路,各軍不能按原定日期分道進攻後金,而軍中機密則已經泄露出去。努爾哈赤得訊,製定了“憑你八路來,我衹一路去”的戰略方針,相機以待,準備迎擊明軍的進攻。三月初一日,明軍西路總兵官杜鬆欲奪頭功,首先率軍渡渾河(遼河支流),連剋兩小寨,遂乘勢冒進渾河南岸的薩爾滸山𠔌口。努爾哈赤得知消息,以精銳騎兵埋伏於𠔌口。待杜鬆軍過而將半時,後金伏兵驟起,明軍損失嚴重,經過三天的激烈戰鬥,杜鬆部全軍敗沒,杜鬆戰死。緊接着,後金迅速回師擊明軍北路馬林一軍。馬林得悉杜鬆大敗,企圖結營自固,後金集大兵奮力攻擊,三月初二日,馬林又大敗。此時,遼東經略楊鎬以西、北兩路皆敗,急令東路劉綎和南路李如柏立即停止前進。李如柏奉命回師。而劉綎一軍已經深入三百裏地,明軍繼續英勇作戰,後金不能破。努爾哈赤遂施展計謀,指使明軍降兵持杜鬆令箭,詭稱杜鬆軍已經獲勝,誘劉綎軍直前深入,終於使之遭到後金的前後夾擊。三月初七日,劉綎力戰死,全軍覆沒。僅李如柏一軍得以撤回。這場戰爭歷時僅五天,明軍三路喪師,文武將吏死亡三百餘人、士兵九萬人(一說四萬五千多人)、馬四萬匹,軍械不計其數。明軍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之後,朝廷內外一片震驚。有人上疏彈劾楊鎬、李如柏,神宗不聽。李如柏自殺。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之間極為關鍵的戰爭。遼東局勢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後金從防禦轉入進攻,為其後入關打下了基礎。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