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碧蹄館大戰
| 事件經過:
在公元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正月廿六,於 碧蹄館大戰是壬辰倭亂的其中一項戰役,雙方在當時朝鮮國都西北的碧蹄館會戰。在公元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正月廿六,於朝鮮半島的碧蹄館(位於現在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碧蹄洞一帶)周邊,日本方面的宇喜多秀傢、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與由李如鬆、查大受、高彥伯率領的明朝及朝鮮聯軍相遇。
經過
雙方的偵查行動
由李如鬆率領的明軍在平壤大捷後,欲乘勝追擊日軍,先遣副總兵查大受與朝鮮將領高彥伯領騎兵數百偵查開城至王京之間的道路,正月廿五偵查先鋒在碧蹄館(位於首爾西北部的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的碧蹄洞)南方的礪石嶺遇到日軍前野長康、加藤光泰的偵察隊數百名,一時之間,雙方前鋒交戰互有傷亡,日方敗退損失60名騎兵,查大受則退往碧蹄館。
前哨戰
26日提督李如鬆得報後,以為日軍如當地土民所說棄京城撤退,遂率領本部兵馬騎兵2000餘人(一說3000人,亦有僅帶親兵1000人之說法)從開城疾馳引援。
孰料日軍立花宗茂率先於其他日軍,獨自領3200名軍兵正在礪石嶺埋伏,以部將森下釣雲、十時但馬偵查到明軍查大受所部,小放幾發鐵炮後回報,便從清晨7時傾開始,起先僅以部將十時連久、內田統續、天野貞成(本名安田國繼,討取森蘭丸之“明智三羽烏”之一。)率500兵為第一陣擺旗示弱引誘查大受來攻,十時連久投槍、拔刀奮戰率隊突擊至北邊的望客硯,但遭查大受約3000兵力的包圍,中箭(可能為李如梅所射之箭)撐到立花軍第二陣小野鎮幸、米多比鎮久的800兵交替後身亡,不久立花宗茂與其弟高橋統增率本隊2000兵從左方奇襲明軍右翼,查大受因此更往北邊的碧蹄館退軍,此時宗茂率親兵800追擊,但部將池邊永晟奮戰戰死,又查大受終於接應了馳援而來的李如鬆,此前哨戰歷經5小時,後立花軍轉往碧蹄館西南邊的小丸山布陣休息,接應小早川隆景等日軍大部隊軍勢於望客硯。
碧蹄館之戰
如鬆得知先鋒已經交戰迅速展開為鶴翼之陣,於礪石嶺北方的望客硯迎來查大受軍勢後於碧蹄館重整軍陣,此時近中午時分,突然20000名日軍先鋒軍如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傢等出現占領望客硯,後面還有日軍本隊20000兵如宇喜多秀傢、黑田長政進軍。
由於碧蹄館地形狹隘,又多泥濘水田,不利騎兵行動,於是李如鬆且戰且退,往北方高陽市的出口惠陰嶺,急忙傳令中軍主力急速進兵,雖然剛開戰明軍先鋒擊退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鋒粟屋景雄3000兵,但隆景右翼先鋒井上景貞3000兵又反包夾明軍先鋒,但是戰況仍是明軍優勢,一方日將立花宗茂領3000兵從日軍左方移動至明軍右側山上,見機先以部將立花成傢率鐵炮隊射擊後全軍突擊明軍右翼,立花軍中其中一位金甲倭將(小野成幸)與李如鬆單挑時,被李如梅射殺,而明軍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築紫廣門的突擊,正面則是小早川隆景壓製,明軍頓時如同被包圍的態勢,此時李如柏、李寧、查大受、張世爵、方時輝、王問等明將皆各自持刀奮迅作戰,其中李有聲為護衛如鬆而遭到隆景部將井上景貞刺殺,立花軍中也有安東常久、小串成重兩位旗本武士戰死,小早川秀包麾下更有八名傢臣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吉川廣傢、宇喜多秀傢(實則為其重臣戶川達安所率)、黑田長政的軍勢欲加包圍,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然而明軍終於等到左協大將副總兵楊元率援軍到來,楊元奮勇衝破日軍包圍領軍搶占如鬆右方陣地,並和李寧的炮營發炮轟擊日軍援護明軍撤退,日軍小早川隆景因為明軍援軍的到來方始退軍。
戰後結果
據日本參予此戰當中的立花相關自傢文書記載,此戰立花傢臣侍大將十時連久,旗本武士、母衣武者、足輕組頭等俸祿不高的下級武士如小野成幸、池邊永晟、小串成重、安東常久,包含雜兵損失近500兵力。
小早川秀包相關自傢文書也記載,包含傢老橫山景義,下級武士如桂五左衛門、內海鬼之丞、伽羅間彌兵衛、手島狼之助、湯淺新右衛門、吉田太左衛門、波羅間鄉左衛門等武將皆在此役戰死。
推斷日方其他參加此戰的大名之先鋒隊,不乏類似如此的損失。(但這類損失於日本戰國的內鬥,實為稀鬆平常。)
另外根據《徵東實記》、《萬歷三大徵考》等史書記載,李如鬆率輕騎解救出查大受軍後,繼續鼓勇急進,又從碧蹄館嚮王京方向逼進了三十裏,和王京數萬日軍對峙了三天,最後方從容撤退。
兩軍從午後交戰6個小時至黃昏,據中國史記載明軍傷亡2500人,日軍死亡則超過8000人,另據朝鮮史載兩軍各死傷5、600人,部分日史記載明軍參戰人數為20000人,倭軍斬首明軍6000人。滿清編寫者則說“諸營上軍籍,死亡殆二萬”雲雲,占了當時明軍入援朝鮮參戰兵力的一半。都遠遠高於朝鮮史的記載,根據朝鮮宣祖實錄所記,明軍投入戰役人數當不超過5000人,當日軍望見明軍步兵抵達後隨即撤退,可見明軍投入戰場兵力並不多。而“朝鮮《宣祖實錄》記載,此役之後,明軍大勢依然,二萬之死亡雲雲當係虛說”應該可以確信。
戰後日軍並未追擊,反而退返王京,顯示日軍並未完全控製戰場,此役應該是勝負各半。但是李如鬆經此役後,因親兵死傷甚重,加上明軍北兵與南兵之爭日烈,李如鬆以後就無意進取,先退開城,後又退往平壤。但終達到逼退日軍從平壤南下於戰略上的成功,而碧蹄館之戰則算是日軍在戰術上的成功,屬皮洛斯式勝利。
其後,石田三成、小西行長與明朝開始講和交涉。
雙方軍隊編成
明朝方面
* 明軍
* 大將-李如鬆-親衛1000人
* 先鋒-查大受-3000人
* 左軍-李如梅-1000人
* 中軍-李如柏-1000人
* 右軍-張世爵-1000人
* 援軍-楊元-5000人
日本方面
* 本隊大將-宇喜多秀傢・先鋒隊大將-小早川隆景
* 先鋒隊
* 一番隊-立花宗茂-3000人
* 二番隊-小早川隆景-8000人
* 三番隊-小早川秀包-5000人
* 四番隊-吉川廣傢-4000人
* 本隊
* 五番隊-黑田長政-5000人
* 六番隊-石田三成-5000人
* 七番隊-加藤光泰-3000人
* 八番隊-宇喜多秀傢-8000人
* 漢城守備隊-小西行長・大友吉統-14000人(無參戰)
附記
1. ^ 明軍副總兵查大受指揮的3000遼東鐵騎,曾經在關外與沙漠蠻族較量過的百戰雄師,明軍精銳中的精銳,配備了佛郎機火炮戰車(最大射程1千米,後填裝彈,發射霰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和大量三眼火銃、集束火箭(明軍常備武器中的一種,手動點火,射程300米,一次發20枝的稱為“火竜箭”,32枝的稱為“一窩蜂”,49枝稱為“飛廉箭”,100枝的稱為“百虎齊奔”)。
1. ^ 以日本當時的傳統戰爭型態認知,日軍方面認為此戰是屬“擊退敵軍侵犯”的勝利,於戰後在漢城舉行勝戰慶祝並有存留日軍間互相祝賀的文書。而明軍此戰並無繼續包圍京城而是退回開城,日軍當時於京城的軍力並非120000而是約55000,實際投入作戰則約33000。
1. ^ 碧蹄館戰後,明朝聯軍拿下了距離漢城僅15公裏的幸州山城;並於次月12日,由朝將權慄締造了所謂的“幸州大捷”。
1. ^ 事實上遼東鐵騎並沒有配屬偏廂車(佛朗機炮車),李如鬆手上大多數的火器是來自於薊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