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一二九運動
| 事件經過:
12月9日,北平爆發“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東北,接着又嚮華北發動了新的侵略。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華北事變,進一步控製察哈爾,並指使漢姦殷汝耕在冀東成立傀儡政權。國民黨政府繼續堅持不抵抗政策,竟準備於12月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華北政權特殊化要求。失地喪權,亡國滅種的大禍迫在眉睫。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北平愛國學生6000餘人,高呼 “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國民黨政府出動大批軍警鎮壓,30多人被捕,數百人受傷。10日,北平各校學生宣佈總罷課。在“冀察政務委員會”計劃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學生和各界群衆1萬餘人又舉行示威遊行,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成立。之後,天津學生又組成南下擴大宣傳團,深入人民中間宣傳抗日救國。杭州、廣州、武漢、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繼舉行遊行示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響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建立。
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並吞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它標志着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一二·九運動 “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有着重大的歷史意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