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桓溫第三次北伐
| 事件經過:
繼東晉永和十年(354)、永和十二年*356)兩次北伐之後,大司馬桓溫於海西公大和四年(369)三月再度嚮東晉朝廷上書,請求討伐前燕,朝廷批準了這一建議。當年四月一日,桓溫與其弟江州刺史桓衝及豫州刺史袁真等率領五萬步騎從姑孰(今安徽當塗縣)出發北伐。六月,桓溫到達金鄉(今山東金鄉)。當時正值天氣幹旱,河流幹涸,水路不通。桓溫命冠軍將軍毛虎生開鑿鉅野澤(今山東巨野北),長三百裏,將汶水(今名大汶河,在山東泰安境)引入清河(今名大清河,在山東東平境)。竣工後,桓溫率領水軍自清河進入黃河,然後再進至枋頭(今河南瀎縣西南)。同時,桓溫又派建威將軍檀玄從陸路進攻前燕。檀玄在湖陸(今山東魚臺東南),生擒燕寧東將軍慕容忠,在黃墟(今河南杞縣東南)大敗燕下邳主慕容厲率領的兩萬步騎,其前鋒鄧遐、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鄭州市東北)擊敗燕將傅顔。前燕一面派人嚮前秦求援,一面派吳王慕容垂率範陽王慕容德領兵五萬人迎戰桓溫。九月,範陽王慕容德率騎兵一萬、蘭臺御史劉當率騎兵五千屯駐石門(今山東平陽),豫州刺史李邽率州兵五千切斷了桓溫的糧道,慕容德派將軍慕容宙領騎兵一千為前鋒,誘敵深入,然後圍擊晉軍,晉軍大敗。自此之後,晉軍便屢戰不利,而且糧食枯竭,又傳聞前秦援兵將至,軍心動搖,桓溫不得不於九月十九日焚燒戰船,丟棄輜重和鎧甲撤退。晉軍自東燕(今河南延津縣東北)經倉垣(今河南開封市東北),步行七百餘裏,一路鑿井而飲,退至襄邑(今河南睢縣西)。慕容德跟蹤追擊,率勁騎四千埋伏在襄邑縣的東澗附近,與同時抵達的慕容垂軍呼應,夾擊晉軍,這次戰役使晉軍損失了三萬人。與此同時,前來增援的前秦軍也乘機從譙縣(今安徽毫縣)嚮晉軍發起進攻,晉軍又死傷萬人,桓溫率殘兵敗將退回,這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