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顧愷之代表魏晉繪畫藝術高峰
| 事件經過:
顧愷之(344~405)是東晉繪畫的卓越代表人物,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畫傢,早期的繪畫理論傢。他出身士族高門,字長康,小名虎頭,晉陵無錫人。他少年時便當上了大將軍桓溫的參軍,後任散騎常侍。顧愷之多才多藝,名聲很大,當時有“畫絶、纔絶、癡絶”的“三絶”稱號。在繪畫上,他總結了漢魏以來民間的和士大夫的繪畫經驗,把傳統繪畫嚮前推進了一大步。顧愷之善畫肖像,亦工山水,他認為繪畫妙在傳神,要以形寫神,有“傳神寫照,盡在阿堵中”的妙語,青年時代,他為瓦官寺作維摩詰壁畫,當衆為畫像點睛,三日間便為寺院募得百萬錢,此事轟動一時。他為裴楷畫像,衹在頰上添上三毫,變使畫像神采奕奕;畫謝鯤則以岩壑為背景,因為謝鯤好遊山玩水,故藉此以表現其志趣風度。唐代書畫評論傢張懷瓘的《畫斷》說:“像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以顧為最。”一語奠定顧在繪畫史上的地位。顧愷之本人在其畫論裏也說,畫“手揮五弦”固然不易,但畫“目送飛鴻”更難。此語正體現了他對神形兼具的追求,這一點對後來的中國畫創作和繪畫美學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