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七七事變 Roko Bridge Incident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軍事

日期: 1937年   七月7日

地點: 盧溝橋

參與者: 東條英機

事件經過:

  7月7 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全面戰爭開始,史稱“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Lugouqiao Incident / Lugou Bridge Incident/Lukouchiao Bridge Incident/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Roko Bridge Incident)
  
  簡介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還有可能是手錶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
  中國守軍拒絶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嚮盧溝橋一帶開火,嚮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國守軍第二十九師司令部“命令前綫官兵堅决抵抗,盧溝橋即是爾等墳墓,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雙方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嚮天津北京大舉進攻。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7月,平津淪陷 。
  
  具體簡述
  
  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軍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裏的盧溝橋(西方稱作馬可波羅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嚮中國駐軍挑釁。日軍詭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邊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絶後,就嚮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嚮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抗戰,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排長申仲明親赴前綫,指揮作戰。一位戰士用大刀接連砍死砍傷日軍13人,自己也壯烈殉國。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戰士,戰到最後衹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軍收復了永定河東岸的失地。
  發生時間:民國25年。
  所謂“失蹤”士兵:至村菊次郎。(不久被調回國了)
  所謂“失蹤”原因:拉肚子了。
  所謂“失蹤”的時間:20分鐘後歸隊。
  事變元兇:東條英機。
  進攻者:清水節郎、伊木清直等。
  中國守軍:國民革命軍第29軍“大刀隊”,軍歌“大刀進行麯”,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首位抗日殉國的高級將領)。
  
  背景
  
  政治背景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製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製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20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把侵略魔掌伸嚮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傢,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占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製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嚮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嚮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製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决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竜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 “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絶。日軍一面部署戰鬥,一面藉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鬆井太久郎的電話。鬆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係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絶。不久,鬆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綫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地理背景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15公裏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侵華日軍一旦占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盧溝橋在地理上就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一旦日軍占據盧溝橋,平漢交通為之堵塞,而將使北平進退失據,華北危亡在即。於是,日軍對駐軍地肆意挑釁和進犯,中國軍隊在盧溝橋的英勇抵抗,開啓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幕。
  
  軍隊配置
  
  中國
  
  國民革命軍第29軍 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
  第37師 師長——馮治安,駐守北平、南苑、西苑、豐臺
  第38師 師長——張自忠,駐守天津、大沽、滄縣、廊坊
  第132師 師長——趙登禹,駐守河北省大名、河間
  第143師 師長——劉汝明,駐守張傢口、張北,懷來
  第9騎兵師 師長——鄭大章,駐守通縣,南苑
  
  日本
  
  中國駐屯軍 司令官——田代皖郎中將、香月清司中將(接任)
  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 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
  步兵第一聯隊 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
  步兵第三大隊 大隊長——木清直少佐
  步兵第八中隊 中隊長——清水節郎大尉
  北平特務機關長——鬆井太久郎大佐
  
  反應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衹有全民族實行抗戰,纔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蔣介石提出了 “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産黨立即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抗戰。蔣介石也於7月17日發表了關於解决盧溝橋事變的談話。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的序幕。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在盧溝橋戰鬥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衆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綫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墻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占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藉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藉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後續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綫,遲緩了第29軍布兵應戰的準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藉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嚮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采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絶,並於27日嚮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决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準,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嚮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20萬人到中國,並嚮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
  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嚮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嚮駐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餘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鬥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29日凌晨,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餘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在通縣發動起義,反正抗日,擊斃通縣特務機關長細木繁中佐等數百人,活捉漢姦殷汝耕(後逃跑)。
  7月29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發起天津保衛戰。第38師攻擊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日軍,斬獲頗衆,但遭日機的猛烈轟炸,傷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影響
  七七事變後,日本動員幾乎全部軍事力量,開始全面侵華。
  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面性抗戰的開始,中國在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最終形成;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評價
  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上,法西斯成為全人類的公敵,世界性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帝國主義國傢的爭霸鬥爭轉變為法西斯力量與反法西斯力量之間的一場較量。隨着德意日法西斯日趨一日地走嚮結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過多年努力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已土崩瓦解,國際社會的秩序已經失去了國際條的控製,法西斯侵略者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了。到了1936年,法西斯國傢行將發動世界大戰的陰雲籠罩在全球的上空。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團經過充分準備後,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把6年前在中國東北挑起的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率先在世界的東方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活動不僅威脅到人民大衆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本殘存的一點和平幻想徹底破滅,蔣介石對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主張作出了積極反應。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充分體現了“民族意識勝過一切”的思想,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産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機喚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華民族,無情的戰爭教育了全國各族人民,從沿海到內地、從都市到偏鄉僻壤的全中國人民都被動員起來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國主義面臨的對手是空前覺醒的中華民族,所以這就註定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中華民族則一天天開始復興。盧溝橋畔的槍聲引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聖火,將中國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人民團结一致,以抗擊日本法西斯的輝煌戰績,一掃中國近百年盡遭侮辱、積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贏得了反對外來侵略的偉大勝利。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華全民族的空前覺醒和因此重新煥發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是中國人民堅持8年抗戰、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別珍視和發揚。今天距離七七事變的爆發已經70年了,但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至今不散,日本極右勢力極力通過各種方式企圖為侵略戰爭翻案。中國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應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衹有尊重和正視歷史,才能贏得未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華民族八年抗日戰爭的序幕。一個以寬容、和善、仁義作為道德標準的民族,開始在一種痛苦中學會以血還血、捍衛生命和民族的尊嚴。70年過去了,我們之所以還在紀念“七七事變”,並不是僅僅紀念那個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日子,而是紀念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八個年頭,我們所要懷念的英烈也不僅僅是“七七事變”中抗敵的勇士,而是整整八年抗日戰爭中死難的所有勇士和平民。因此,每一次的“七七事變”紀念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九一八事變”紀念日,我們都有充分的理由用最隆重的心態去懷念和反思。
  “七七事變”紀念日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寄托了中國人在近代和現代國際政治上太多的尊嚴和榮譽。如果說抗日戰爭是中國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重要過程,那麽“七七事變” 就是我們為紀念這樣一個歷史過程所選擇的註腳。從這個註腳開始,整個中國已經被全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大潮所席捲。抗戰勝利到現在已經近62年了,當年的抗戰老戰士,今天大部分都不健在了。當年抗日英雄的故事,今天我們衹能通過銀幕、書本或紀念館裏去找當初抗日將士形象。隨着時間的推移,東北抗聯、在太行山上、保衛華北、保衛黃河、地雷戰、地道戰等等激發民族勇氣的英雄形象,在我們的新一代身上似乎變成了電腦遊戲,這恐怕是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獨立解放而殉難的三千多萬血肉之軀萬萬沒有想到的。
  70年之後,當我們試圖重新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常常不得不面對現實國際政治語境的復雜性。一個純粹的懷念,也背負上了現實國際政治的負擔。這種全民族式的紀念給日本輿論和民衆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與反思,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我們承認中日關係是東亞最重要的國與國關係之時,在中日關係逐漸改善的語境裏,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七七事變”的紀念日?
  在一種良性的國際政治語境中紀念“七七事變”,人們常常擔心歷史會影響現實政治。實際上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公衆懷念沒有邊界,當我們面對“七七事變”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是面對抗日之戰,我們也是在面對正義與邪惡直接交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在公衆懷念的氛圍裏,所有的現實政治也都在反省和反思。而我們承認與感念今天難得的中日關係,並不妨礙我們回到歷史的眼淚裏。我們對“七七事變”的紀念,也不會妨礙中日關係嚮良性發展。失去了7月7日的懷念,失去了9月18日的憤怒,中日關係纔是不完整的。
  公衆懷念更為我們尋找一個現代國傢意識的開端。“七七事變”之前的中國,在分崩離析的思想中艱難跋涉。無論是社會政治還是社會心理都在從專製嚮民主,從帝製嚮共和轉型。形式上的內戰和思想上的內耗,其實遠遠沒有解决中國人民族性的弱點和心理觀的封閉。“七七事變”的發生,用最簡單也最殘酷的叢林法則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總有許多殘暴和血腥,不反抗就會滅亡。
  因此,超越現實政治語境的公衆懷念,更是一種最基本的公民歷史觀和發展觀教育。這些都是現實政治所無法給予的。我們不必因為期待中日關係的良性發展,而刻意回避歷史上的那些災難。更不用因為某位日本領導人善意的歷史態度,就對歷史災難采取低調的紀念方式。7月7日是中國人自己的國殤日,這一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太多的意義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失去了7月7日的中國歷史,也是不完整的。
  在紀念七.七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民族的偉大英雄毛澤東同志、朱德同志;不能忘記毛澤東千千萬萬為了民族獨立、解放一塊戰鬥與犧牲的戰友們;不能忘記抗戰期間,堅持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主張,為反抗日本侵略而犧牲的國民黨軍隊將士們;不能忘記日本軍國主義屠殺3500萬中國人民的血淚史。因此,在此建議我們的國傢領導人在每年抗戰勝利紀念日這一天,或者是新上任的第一天,應到人民英雄紀念碑下,憑吊從一千八百四十年起,為了民族的獨立、解放,人民的自由幸福而英勇犧牲的人民英雄們,並且要形成制度。
  中國共産黨在炮火紛飛的年代,把中國人民的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在百舸爭流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是這樣。改革開放的27年,中國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國傢有了長足的經濟發展,並將繼續帶領中華民族劈波斬浪,全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共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實現人類最偉大的理想——共産主義社會等等方面走嚮更加輝煌的明天。
  
  七七事變:為什麽是盧溝橋
  七七事變前,日軍在中國的勢力已經擴張到了平津一綫。這時駐守平津的中國軍隊是29軍。1935年日本成功地通過一係列策動把國民黨中央軍逼出華北,簽訂了《何梅協定》等。中央軍撤出後的權力真空被宋哲元的29軍填補,29軍是西北軍係列,當時有37、38、132、143四個步兵師,第9騎兵師和一個特務旅,加上保安部隊總兵力10萬人,成為華北能與日本抗衡的主要力量,曾和日軍在1933年長城抗戰中有過交鋒。
  日本策動宋哲元成立“自治政府”,被宋拒絶。
  1937年前,日軍已經從北、東北、西北三個方向對平津形成合圍之勢。
  日軍在華北的駐紮可以追溯到1901年的《辛醜條》,當時日本派了2600多名駐屯軍,命名為清國駐屯軍,司令部在天津,兵營在天津海關寺和北京東交民巷兩處。1912年更名為“中國駐屯軍”。
  1937年,“中國駐屯軍”司令部轄河邊正三為旅團長的第四旅團,6000人,分駐北平、天津、通縣、山海關等地。日軍策動華北五省自治失敗後,在通縣扶持殷汝耕成立一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基本上把冀東22縣劃入勢力範圍。
  而這時候的日本軍隊要再進一步發展擴大侵略的話,也必須要占領平津。這是華北最重要的兩個都市,南下有幾條鐵路,從北平到綏遠,津浦鐵路、平漢鐵路,不占領怎麽辦呢?
  進一步的戰爭要有一個藉口,要挑起事端,導火綫,於是有了盧溝橋事變。他也可以不選擇盧溝橋,而選擇別的地方,比如豐臺,他總要選擇一個地方,挑起戰鬥,然後擴大。
  事實上,日軍這一係列的侵略行徑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先到中國軍隊控製範圍的深處取得一個“點”的駐兵權,這個“點”一般都在鐵路綫上,然後自己製造事端反誣中國軍隊,再通過政治和軍事訛詐,獲得對大面積領土的侵占。
  
  電影《七七事變》
  
  片名:七七事變
  外文名稱 The Lu Gou Qiao Incident
  導演:李前寬、肖桂雲
  類型:戰鬥片
  主演:吳桂苓 李法曾
  李法曾 Fazeng Li
  吳京安 Jingan Wu
  杜志國 Zhiguo Du
  鄭邦玉 Bangyu Zheng
  周寧朝 Ningchao Zhou
  吳桂苓 Guiling Wu
  攝影 Cinematography:李力 Li Li
  出品時間:1995年
  影片介紹:
  1931年9·18事變後,日軍侵占了東三省,進而虎視華北各省。宛平縣是當時的華北要道,駐守在這裏的29軍在軍長宋哲元的領導下,對日軍日益加劇的軍事挑釁毫不畏懼。為了避免和日軍正面衝突,宋哲元主張從豐臺撤出,日軍軟硬兼施,企圖讓29軍交出防區。中國軍人識破這一陰謀後。日軍嚮宛平城蘆溝城進逼,30軍各戰士做好了迎戰準備。
  幕後花絮
  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影片把這個發生在近60年前,中國人傢喻戶曉的事情通過人物的刻畫,通過戰爭場景的描繪再現了出來,讓人們重新把這一事變的過程經歷了一次。電影對中國的第29軍不畏強敵,冒着日軍炮火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精神進行了歌頌,同時,也把國民黨高級將領29軍軍長宋哲元深明大意的愛國情懷進行了歷史的回顧,把著名民族英雄已經戰死疆場的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的事跡搬上……
   卢沟桥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