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花園口决堤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災害

日期: 1938年   五月11日

地點: 花園口

花园口决堤
事件經過:

  5月11日,花園口决堤
  
  國民黨政府為阻攔日軍的進攻而炸毀黃河大堤的事件。1938年6月6日,日軍占領河南開封,直逼鄭州。國民黨軍炸毀鄭州花園口黃河堤,但未能阻止日軍南下,卻淹沒豫、皖、44縣,淹死89萬人,造成大片的黃泛區。
  山東陷落後,開封已不保,河南省政府隨即西遷,經鄭州遷往洛陽。在此前後,國民政府在徐州一帶與日本軍隊進行了一次會戰,雖然取得了臺兒莊大捷,但整體來說,國民政府軍隊處於來自江蘇、山東兩個方向的日軍南北夾擊的不利局面。國民政府軍隊與日軍激戰數月,早已筋疲力盡,衹有放棄徐州,退回到豫東、皖北休整。特別是一九三八年五月,日軍一部從黃河北岸偷渡黃河成功,之後沿隴海鐵路迅速西進,於六月初攻陷開封,接着跟蹤西進,抵達距離鄭州不足百裏的地方。鄭州是隴海、平漢鐵路的交匯處,北扼黃河天險,鄭州一失,不但阻斷各個戰區間的鐵路交通,而且將會導致西安、武漢無險可守的嚴重局面。而此時在河南境內的國民黨主力部隊多為徐州戰場撤下的疲兵,尚未得到休整,已無力再戰。為了阻止日軍侵犯中原,國民政府在鄭州花園口决開黃河大堤。
  單從軍事層面來講,决開黃河大堤是具有一定作用的:首先,它形成了新的黃河河道,形成了新的天險,從而阻止了日軍的西進,使得中原地區又多守了六年而沒有淪陷,保證了大後方的安全;第二,使得日寇遲遲不能打通“大陸交通綫”,遲滯了日軍軍事調動和戰略物資運輸;第三,以水代兵,直接消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萬餘。然而,從政治角度出發,當時戰局混亂,國民政府為了取得“洪水滔天”的奇效,對老百姓嚴格封鎖消息。等到洪水來臨,百姓躲之不及,造成了八十九萬人死亡的慘禍,這無疑是抗戰史上非常沉痛的一筆。
  花園口决堤事件,為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的1938年6月9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利用黃河伏汛期間决堤的災難性事件。其目的是造成平漢鐵路以東地區的洪水泛濫,以此阻止日軍的西進。
  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的情勢嚴重失利。1938年4月13日,陳果夫主張在河南武陟縣的沁河口附近决黃河北堤。同年5月,徐州陷落,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蔣中正見形勢不利,電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核辦,6月6日,新8師師長蔣在珍建議在花園口决口,7日,由軍人用平射炮在河南省鄭縣(今鄭州市)附近的花園口黃河南岸的堤防以3天時間挖掘以造成决堤,使黃河改道南流,入賈魯河和潁河,奪淮入海。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阻截日軍西進南下的目的,日軍第14、第16師團陷入睏境,但同時也給豫、皖、蘇的中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淹沒耕地1200 餘萬畝,造成黃泛區,共計有1200萬人受災,39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死亡,震驚全世界。
  但值得註意的是,89萬的死亡人數於各方有爭議,且目前無定論。有些觀點認為,當地死亡平民人數應低於89萬:“6月9日,花園口决堤放水,口門以下4個村莊——邵橋、史傢堤、汪傢堤和南崔莊、全部衝毀、蕩然無存,一直到黃災結束,這4個村莊再沒有恢復。所幸的是,决堤放水時,這4個村的居民因事先知道决堤及時遷避而無一人傷亡”。而20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為花園口决堤的實地主持者魏汝林回憶道:“黃河决口成功……災區人民扶老攜幼,均平安逃至平漢路豫西地帶,政府分發大量救濟金,非但無任何人員傷亡,即豬狗牛雞,都隨人走避,並無損失”。
  這一事件發生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一度對外宣稱是日軍飛機轟炸所致,但不少民間媒體提出質疑。抗戰勝利以後,政府仍堅持日軍飛機轟炸的說法,但隨着當事人和親歷者的回憶資料陸續面世,以及日本和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檔案的公開,個中秘密漸為人知。而中華民國政府也承認了自己挖開花園口的事實。
  花園口的决堤主要責任是由於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中的中央軍的主要將領桂永清和黃傑不聽調遣,貪生怕死,擅自逃跑,導致原來製定的蘭封作戰計劃全盤崩潰。最後纔出此下策。
  花園口决堤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洪水之後日軍於6月17日以航空兵團全力援助睏於河水的第十六師團方面的補給。用運輸機、輕重轟炸機,在6月16至24日之間給兩個師團投下補給糧秣、衛生材料不計其數。6月29日,日軍在徐州舉行聯合追悼大會。僅第二軍死於洪水人數便達到7452名之多。
  决堤後,由於形成黃泛區這一巨大地障,迫使敵人於平漢路以東停止前進,從而消除了唐、白河流域及漢水中遊面臨的威脅。並守住了軍事重地鄭州。
  花園口决堤間接造成了河南一帶的黃泛區,不僅國民政府在疏散群衆上面不得力,導致89萬的百姓被淹死。而且後來湯恩伯部在河南的腐敗和搶劫,也造成了河南一帶的居民對國民政府極度惡劣的印象,甚至打出了“寧要日軍燒殺,不要湯軍駐紮”的口號。
  戰後蔣中正調撥了大量資金修復黃河大堤,史稱“黃河歸故”,即恢復故道。
   苏尔特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