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後晉大敗契丹於陽城

國度: 中國  

朝政: 後晉

國君紀年: 後晉少帝石重貴開運二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945年   十二月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後晉開運元年(944)、契丹會同七年初,契丹曾大舉南侵,無功而返。當年十二月,契丹再次南侵,以盧竜節度使趙延壽為先鋒,直指邢州(今河北邢臺)。後晉以天平節度使張從恩、鄴都留守馬全節、護國節度使安審琦會合各道兵馬屯於邢州,以武寧節度使趙在禮屯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不久,契丹帝耶律德光率大軍而至,建牙於元氏(今河北)。後晉懼於契丹軍的聲勢,稍後撤,結果引起各部軍隊的動搖,丟盔棄甲,一路焚掠,至相州(今河南安陽)時已經不成行伍。開運二年正月,契丹進逼邢州,後晉調鄴都、滑州(今河南滑縣東)兵進軍拒敵,義成節度使皇甫遇自滑州領兵赴邢州。契丹已寇邢、洺(今河北永年東)。磁(今河北磁縣)三州,一路殺掠殆盡,進入相州境內。二月,後晉數萬大軍駐紮於相州之北安陽水南岸,皇甫遇與慕容彥超領騎兵偵察契丹軍情況,於鄴縣(今河北磁縣南)漳河邊與契丹大軍遭遇,晉兵邊戰邊退至榆林店被契丹軍包圍。後晉軍見前鋒未回,安審琦力爭發兵救援,率軍渡安陽水,契丹軍見晉援軍已至,並傳言晉大軍將到,耶律德光連夜北撤至鼓城(今河北晉縣)。而後晉軍非但未能乘勝追擊,反而以敵強我弱、城中糧少為由,引軍就黎陽倉(今河南瀎縣),倚黃河為屏障拒敵以為萬全之策,衹留五百步兵守安陽橋。契丹趙延壽率數萬騎兵至安陽水北岸,晉相州守將符彥倫虛張聲勢,契丹軍不知底細繞城而過,趙延壽得知相州實是空城,由湯陰回軍,作出攻相
   中国 關鍵詞: 地點: